Wikimedia Taiwan/Wiki Seed Of Taiwan Knowledge/Proposal

From Meta, a Wikimedia project coordination wiki

前言[edit]

維基百科於2001年開站迄今已走過13年,其打破傳統百科需由專家書寫的窠臼,創立第一個人人皆可編輯、自由的百科全書。初期雖然遭受眾多質疑,但13年後的今天,維基百科無疑已經成為全球最受重視的知識庫。同時,維基媒體基金會更以維基百科的成功經驗為鑑,開發更多樣的專案子計畫,如:維基新聞、文庫、共享資源、辭典、教科書……等等公共知識平臺。

然而維基在成功成為世界開放知識的代名詞時,過去因為概念創新造成的魅力不再,使得志願編輯者的社群擴張出現瓶頸。發展較為完善的英語維基百科在社群人數與編輯數量上都呈現衰退的趨勢,中文社群則也出現成長的趨緩。然而,相較與英語維基百科的內容,中文維基百科不僅在條目數量上僅為前者的17%,在文獻的引用、註解、知識涵蓋層面的深度與廣度等質量上,也遠遠不如其他大型語種的維基百科發展。

由於中國網路相對較為封閉的文化,維基百科在對岸所獲得的目光,遠遠不及中國自製的百度百科、互動百科。因此,來自台灣的網路使用者,目前是中文維基百科最大的閱讀以及編輯族群。一方面,這使得中文維基內容的良莠,將影響台灣人民的知識素質甚劇;另一方面,也表示台灣透過維基百科,擁有中文知識的發言權。因此,維基發展的瓶頸實為台灣社會應掌握的良機,若能藉此時機建立知識共享的風氣,重新點燃全民參與維基計畫的熱情,對內,可引導台灣走向理性、智性的風氣;對外,則可使台灣觀點的影響力中文知識圈擴大。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為美國維基媒體基金會正式地方分會,以推廣基金會旗下各項計畫為創會宗旨。值此關鍵時刻,突破社群擴大的瓶頸,本會責無旁貸。有鑑於目前中文維基百科發展之現況,編輯規則日漸繁多,而待編輯的知識內容則越趨專精,已無法單靠徒有興趣或好奇心的參與者支撐推廣與編輯的工作。因此,本會擬推出「臺灣知識種子計畫」,針對人力招募、配置、訓練、工作重心、進程、工作方式等,推出具全方位規畫的大型專案,希望透過三年期間使台灣成為中文維基百科條目提升的主力。

計畫宗旨[edit]

  1. 提升中文維基百科條目品質,補足台灣國家社會急需關注的知識基礎
  2. 增加台灣維基志工數量、推廣全民知識分享風氣
  3. 促進維基社群、開放社群、公民團體與教育機關之間的互動,形成改變社會的能量

計畫架構[edit]

計畫架構圖 為達成計畫宗旨,本計畫將以五大工作項目相互配合的方式來完成,分述如下:

志工召募[edit]

維基媒體基金會之各項計畫,皆係透過開放、自由的原則,吸引大量志工無償貢獻知識,才得以成就。而本計畫所有的工作,同樣亦需透過志工協力完成。是以擴大志工人數,為本計畫的首要任務。志工召募的工作除本會主動發起的活動外,亦將鼓勵已參與計畫的志工分別進行召募,擴大可觸及的群眾。

維基培力[edit]

召募志工後給予編輯訓練,提供國內外社群組織經驗,並介紹維基社群文化,促成其具有共同決定與分配編輯任務之能力,使參與者能夠形成具有活動力、能自我成長的社群。之後根據社群的反饋與參與,協助協會設計榮譽獎勵制度,提升志工工作的成就感,增加持續參與的意願。

對話建立[edit]

知識本身即具有改變社會的力量,然而,每一個社會在不同時空之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需要優先獲得的知識亦不相同。為了強化知識改變社會的力量,本計畫擬引導參與志工與社會議題性強的公民團體、意見領袖或學術單位進行對話,發掘台灣真正需要的基礎知識,做為擬定研究、書寫、出版的優先目標的準據。

資源整合[edit]

台灣基礎資訊之建構為一龐大工程,需要整合有限的資源,集中並有策略性地運用,方能克竟全功。唯一般編寫維基百科的工作,多數係個人進行,以個人之能力、學識、時間、精力…等觀之,實難以產生大量兼具深度、廣度與可讀性高的優秀知識文章。同時,經營社群需要時間、金錢的投入,單憑個人熱情足以支撐者少,力量亦有限。透過本計畫中將建立資源整合的平台與機制,使有心為台灣知識貢獻者力量得以凝聚,形成較為廣大的力量,以求獲得更大的成果。

出版發聲[edit]

維基所收錄之知識,皆以在網路上公開發布並以開放授權方式流通,然而維基百科條目各自獨立,收錄範圍駁雜,條目提升的工作成果未必能夠為人所知。本計畫將以生產出版品為最終目標,出版形式電子書或傳統紙本皆可;出版方向包括將同主題條目集結成冊的特殊領域百科(例如:「能源百科」收錄各種能源原理、原料、技術、爭議、現況等相關知識),或應用維基百科內容引申的科普書籍。透過出版品與更多受眾接觸,使工作成果得以向社會發聲,成為改變力量。

計畫分期[edit]

本計畫預計以三年期間完成,分為三期,每期一年。各期的工作目標規畫如下:

組織盤點期(2014.3-2015.3)[edit]

本期主要目標為召募組織志工人力、盤點整理現有資源、募集經費與合作伙伴。為達成此三項目標,本時期將規畫以下工作:

  1. 志工召募說明會
    透過網路募集有意貢獻維基媒體計畫的有志者,由本協會工作伙伴說明本計畫目標與規畫,留下有意參與者的聯絡資訊,以便進一步進行組織與聯繫工作。初期說明會先以青年志工為主要召募標的,之後可擴集其他族群。說明會預計每月一場,持續至第二期中,在資源足夠的情況下,應規畫至中、南、東部舉辦。
  2. 志工工作聚會
    引導有意參與本計畫工作的志工,自行組織定期的工作聚會。聚會形式不定,但主要內容為擬定細部工作計畫、分配工作以及交換工作心得。工作聚會的形式由本會與志工共同議定,並做為本計畫的主要決策及執行平臺。
  3. 建立校園社群
    與志工分享過往社群聚會舉辦經驗,並協助同校或相鄰學校的青年志工合作組織校園維基社群或成立社團。建立維基社群與青年學生之間接觸的互動管道,並吸引更廣大的青年志工人力加入。
  4. 電子書試製作
    以2013年12月本會出版的《2013維基愛古蹟@臺灣 攝影賽事專刊》為本,利用其電子檔案進行改編為電子書的工作。透過該工作累積電子書出版經驗,以為第三期的出版計畫做準備,並且做為初期募款集資時的回饋商品。電子書的編務工作由本會企畫指導,由有意願參與的志工自行討論並分配任務。
  5. 編輯教學工作坊
    以簡短的時間,將維基編輯的基本技巧以及百科的寫作原則授與參與者,以培育編輯人才。工作坊可與志工招募會合併與同日先後舉行,並陸續交給已習得並上手的志工接替協會同仁擔綱教學工作,同步儲備講師人才。
  6. 教材編輯與翻譯
    由志工翻譯國際社群教育專案教材,以及整理台大校園文化資產實習課程的教學資料,設計並編寫在地化、依目標對象客製化、載具多元化的維基教學教材,以方便教學使用。本項工作的方式由有意參與的志工討論決定,本會由內容部分進行指導審核。
  7. 建立榮譽制度
    藉由與志工接觸過程,了解其需求,並設立榮譽制度,以做為志工工作的獎勵機制,增加志工持續投入之誘因。
  8. 其他社群活動
    與合作伙伴如開放社群、非營利組織合作發起的主題式工作坊;或是由志工討論發起,與本期計畫目標相容的社群活動。

知識生產期(2015.3-2016.3)[edit]

本期工作目標為:擴充台灣關鍵知識質量、擴張維基媒體影響力。為達成以上二項目標,本階段的工作除延續第一期之工作外,將與學界、非營利組織、社運團體、開放社群、文化團體等組織合作營隊、課程、工作坊、研究案或出版案。透過對話方式設定台灣當前社會所需之關鍵議題,分析該議題討論所需具備的必要知識。而後成立該主題的工作小組,進行資料蒐集與撰寫條目的工作,將相關知識補足,並確保條目品質至少可滿足大學以上學生報告程度,涵蓋學術界最新研究成果。 本期詳細的活動形式,將伺志工組織成立之後討論之。而後交由不同的團隊,分別依其發展特色與意願實行。

運動介入期(2016.3-2017.3)[edit]

本期工作目標為:將前期所整理的知識成果出版,並尋求各種形式管道,使知識內容得以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進而具有影響社會決策的力量。出版形式與參與管道,將視第二期成果擬定之。

計畫效益[edit]

本計畫預期應達成之效益,依分期敘述如後。

組織盤點期[edit]

  1. 建立大學校園大使,擴大學生志工人數。計畫結束前,希望能在全國建立至少10個以大學為主的維基社群,活躍志工人數50人。
  2. 舉辦至少20場聚會或工作坊,參與人數達500人次。
  3. 完成《2013維基愛古蹟@臺灣攝影賽事特刊》電子書初版。
  4. 建立維基編輯課程教材與教案。
  5. 統計出量化報告,以供稽核。

知識生產期[edit]

  1. 編輯至少三個專題,改善或建立至少300條條目。
  2. 大學社群擴大至20個,活躍志工人數100人。
  3. 社群與教學模式擴散至中學、研究所及學術界。
  4. 其他效益應視發展狀況再行評估擬定。

運動介入期[edit]

  1. 出版主題性百科全書。
  2. 社群與教學模式擴散至校園以外群體。
  3. 其他效益應視發展狀況再行評估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