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der equity report 2018/Defining gender/zh

From Meta, a Wikimedia project coordination wiki
This page is a translated version of the page Gender equity report 2018/Defining gender and the translation is 95% complete.


Conversations with movement leaders

定義性別

當提起性別時,我們是運用其社會與文化的概念,而不是指生理上的性別。性別在不同的文化之間,會隨著文化不同而有細微的差異。性別的定義百百款,甚至各種文化之間的定義彼此還會互相矛盾。即使在維基媒體的性別平權的領頭人物之間,也尚無法達成共識,運用一共同的詞彙來討論性別。就如同一份訪談中所述:

在此計畫之中,對關鍵概念的詞彙缺乏一致共享的定義,讓精確呈現訪談資料的意義十分地困難(甚至有時可以說是完全不可能。)因為我們沒有在訪談之前就建立起共同的詞彙,我們也就不能總是在事後分辨出部分訪談之中描述的意思。

為了明確表達,報告一開始我們以這份短小的詞彙表開場。這些定義是借自同性戀反誹謗聯盟媒體參考指南,其中有小幅修改,以符合本報告上下文脈絡。

本報告的企圖之一,是推動多元和包容,這意指恭敬地認同對於性別在世界上被描述、理解的各樣形式。我們將呈現這些定義,來嘗試為這個報告提供更清晰的描述。這不是用來規定讀者怎麼用這些詞彙,也不是用來描述在本報告的受訪者就是依照上述定義來使用這些詞的,畢竟這些受訪者使用多樣的語言、文化觀點。

  • 性別認同:一個人內在、深層對於自己性別的感受。不同於性別氣質(性別氣質定義見後文),性別認同他人無法辨別。對跨性別的人,其內在的性別認同不符合他們出生時所得之生理性別(「跨性別」與「生理性別」定義詳見後文)。大多數人的性別認同會是男人或女人(男孩或女孩)。對於部分的人,他們的性別認同無法穩妥地符合上述兩個選項之一(詳見後文「非二元性別者」定義)。要注意的是,性別認同和性取向兩者並不相同。跨性別的人可能是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或是酷兒。舉例而言,如果有個人,其生理性別是從男性轉為女性,且其只喜歡男生,通常這個人會被視作異性戀女性。
  • 性別氣質:性別的外在表現,透過下列方式表達出來——一個人的名字、指涉自己的代名詞、衣著、髮型、行為、聲音、或身體特徵。社會將上述的特徵分為陽剛或陰柔,儘管被視作陽剛或陰柔的事物,會隨著文化與時代不同而改變。一般來說,跨性別的人會試圖讓自己的性別認同與性別氣質一致,而不一定要跟自己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一致。
  • 生理性別:一個人是男性或女性的分類。嬰兒在出生時會被指定生理性別,通常會依據其外在的生理樣貌而定。(這會在出生證明中記載。)然而,一個人的生理性別,實際上是包含像是染色體、荷爾蒙、體外與體內的生殖器官、第二性徵這些特徵總和而定。
  • 跨性別(形容詞):這是個概括大傘式(umbrella term)的詞彙,描述性別認同或性別氣質與其出生時所被指派的生理性別有所不同的人。在跨性別大傘下的人,可能會用一到多種詞彙來描述自己,這些詞彙中也包含「跨性別」一詞。許多跨性別者會從醫師那邊取得賀爾蒙處方籤,讓自己的身體與自己的性別認同一致。也有些跨性別者選擇進行手術。但不是所有的跨性別者都可以或一定要採取這些步驟,且跨性別的身份認同也不必然依靠身體外表或醫療程序來判斷。
  • 性取向:描述某人受到其他人長期之生理、浪漫、或情感的喜好。性取向可以是異性戀、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或酷兒。
  • 順性別:這個詞彙有人用來描述不屬於跨性別者。原本的英文字首「Cis-」是拉丁文,意思是「與某事同一邊」,因此就成為跨性別者字首「trans-」的反義詞。更廣泛被用來描述不屬於跨性別者的方式,就是很簡單地「非跨性別者」。
  • 非二元性別者(或性別酷兒):這兩個詞彙是用於感覺自己是男生與女生的性別之外的性別認同或性別氣質的人。這些人可能會定義自己的性別在男生與女生光譜之中的某個位置,或者可能完全跳出這個框架之外。這個詞並不是跨性別的同義詞,且應該只適用於那些自我認同是「非二元性別」或「性別酷兒」者。


本報告中新增的詞彙 下列新增的定義對於理解本報告也有助益。

  • 父權父權是一種社會系統,在此系統中男性掌控大部分的權力並支配著諸如政治領導地位、道德權威、社會特權、控制資產的角色。
  • 系統性偏差又稱作機構性偏差,系統性偏差是某個支持特定產出的流程的內在傾向。如同在英文維基百科的系統性偏差論述頁所指出——「在維基百科上明確地出現了系統性偏差,原因在於大多數編輯志工的社會與文化特質,且這導致了在此百科全書上各種主題和觀點的涵蓋範圍之偏剖。而這樣系統性偏差造成的結果是,在維基百科上有部分文化、主題、與觀點的呈現比例很低。在維基百科上存在之系統性偏差的類型包含性別偏差、種族偏差、以及社會階級偏差。」
  • 內隱偏差一種無法明說的偏差,又稱內隱的刻板印象,這是指不知不覺地對某一社會族群的成員某種氣質的歸類。內隱的刻板印象受到過去經驗影響。而且是基於在之前認識到的多樣氣質和社會類別(這包含種族或性別)。即使單一個人沒有意識到或察覺到,其認知和行為還是可能會被內隱的刻板印象所影響。
  • 騷擾:騷擾包含了許多樣貌的冒犯行為。騷擾的行為讓人困擾或不舒服、其明顯特徵是有重複性。

在維基媒體運動中的騷擾案例包含但不限於下列所述:

    • 關於性別、性別認同、性別氣質、性取向、肢體障礙、心智疾患、神經功能障礙、外表、身材、年齡、種族、或宗教的冒犯言論。
    • 故意用錯誤的代名詞或使用「死XX」或其他惡意的性別錯稱。
    • 與上下文脈絡無關或是離題的色情圖片或行為。
    • 在沒有獲得同意,或是被要求停止之後,所做的肢體碰觸或是模擬的肢體碰觸。
    • 暴力恐嚇。
    • 蓄意威脅。
    • 尾隨或跟蹤。
    • 騷擾式的拍照或錄影,包含為了騷擾的目的而紀錄他人的線上活動。
    • 持續的破壞討論進行。
    • 不受歡迎的性企圖。
    • 不適當的社交聯絡模式。
    • 在被要求停止後,仍持續進行的一對一聯絡。
    • 沒有經過其同意,便蓄意公開(outing)一人的身份。(但若為保護人們遭到蓄意虐待,可為例外。)
    • 公開不屬於騷擾的私人溝通紀錄。
  • 多元交織性一種分析框架,嘗試辨識出各種權力系統之間如何互相交織,影響社會裡頭最邊緣的群體。多元交織論考量到在社會架構中的各樣形式,例如階級、種族、性取向、年齡、身心障礙、以及性別,這些形式彼此之間不是獨立分割而是複雜的交織在一起。
  • 用字/條目偏差:當一篇條目的用語或內容是偏向某一個性別而非另一個。例如:在超級英雄條目裡只列入是男性的超級英雄,或是只在男性的傳記條目中納入配偶,但在女性的傳記條目中卻不包含其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