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策略/维基媒体运动/2017/进程/摘要

From Meta, a Wikimedia project coordination wiki
This page is a translated version of the page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Process/Briefing and the translation is 100% complete.

介绍

目標:為什麼我們今日在此討論維基媒體運動?

我们的目标(草稿):

  • 在將来的15年,維基媒體運動的將凝聚彼此,并且啟發參與其中的每個人。
  • 在我們的維基媒體運動中,建立信任、善意和參與感。讓參與運動是基於法治化、透明化、開放與共享权力的根本上,並非階級制度。
  • 更好地了解组成我们的运动的个人与机构、那些我们还未接触的,以及在接下来的15年他们的需求将如何改变。
  • 為維基媒體運動建立共識,讓其他人參與社群,以及如何提升社群的影響力,團結各位參與者以達致我們的目標。
  • 建立关系以扩大并且丰富我们的运动和潜在的合作伙伴。




进程: 我们现在在做什么?

這個討論將於各個語言社群及不同的渠道進行。 你將會有多次機會發表你的想法以及與其他參與者討論社群的未來發展。

首先我們會討論社群未來發展的概念,然後再討論子主題及其影響。

維基年會之後,我們將會討論維基媒體運動未來發展所需的角色及資源。



維基媒體運動是有目的性且強大的生態系

動員組織、對於不平等高度警覺、試著組織并采取行动以寻求改变

这里有一些不错的例子:

  • 社会 - 环境/气候的维护运动
  • 政治 - 美国公民的权利 / 黑人生命平权运动
  • 权力 - 自救、自己动手,以及小额贷款运动
  • 失敗 (更像是特定的抗议运动): 占领华尔街

我们正要开始一個綜觀維基媒體運動的討論。但究竟什么是維基媒體运动?是否有一些不同類型的知名运动 (政治、社会、地方/全球、賦權为基础的)?



轉化运动

v. 漸進變化

  1. 訂立目標指引
  2. 以實踐方式分享該目標概念
  3. 深化社區間聯系
  4. 接受策略的指引
團體組織作用
  1. 有相同的議程
  2. 共享評測系統
  3. 互相合作的活动
  4. 持续的沟通
  5. 重要成員輔助組織
社会运动理论
  1. 集群行為(個人、團體、組建與資源)
  2. 相對剝奪與尋找改變
  3. 資源動員
  4. 政治機會
  5. 社會影響

這裡有三種評估運動的方法。他們都建立在研究與經驗的基礎上,但是個別都不同的面向。

第一個來自 Movement Strategy Center (Oakland, CA, USA),他是個非常以社群為導向的方法。為了打壞以及消除消彌 systematic exploitation,它鼓勵參與者推動更大的變革(像是反對變成小組織,或是更多的活動)。

第二項是比較近代的方法,為了尋找(與利用)辦活動之外(或者沒有)的價值,並能夠調整大方向、能有更龐大的社會影響力,而成立組織。

第三種是一種比較學術性的方式來評估常見的社會運動之面向,透過把較著名的政治切入點給放大出來。這三種「模型」都是運動評估,可以幫助我們看動屬於我們的「自由知識」運動的重要元素,也可以給我們一些靈感,讓我們能夠改善現在的行動方向。


我们对未来的了解:2030及以后

Probabilistic Population Projections based on the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5 Revision

21世纪最重要的趋势将是非洲的人口快速增长。


例如,拉各斯(尼日利亚)至2030年将有2400万人口,与现在世界上最大城市上海人口相当。

世界年龄平均值将降至33.1岁,预计四分之一的青年将居住于非洲。


在其他国家,人口将以更慢的速度增长或萎缩,并会出现老化的现象。

许多国家将有不均衡的大量老年人口。

打个比方,超过60岁的中国公民的比重将于2030年从16.1%增长至25.2%。



現在居住在地球上的85億人,在2030年的時候還會繼續住在同一顆地球。 作為一場運動,我們無法忽視環境以及更大的生態系統。我們必須謹慎地面對我們全球的人口會一起面臨的挑戰,以及這些挑戰會如何影響到我們的運動。

這不代表說維基媒體運動應該去解決全球暖化或不公不義的議題;那並非我們主要聚焦的事務。

但的確,我們必須更趕緊地分享自由知識;世界上大部份的人還無法享有「現狀就很好了」的權利。



解決辦法是彼此串連的。

根據運動策略中心(Movement Strategy Center)的研究,許多運動在解決的問題都是互相有關的,解決辦法同樣也相互連結:

体系转变基于: 对于… 体系基于:
分離 恢复
控制 民主
排外 包容
堆積 合作

在社會運動領域的專家,認同(全球)有著系統性相同的症狀——財富以及權力的累積都在少數人的手上。

維基媒體運動讓許多現在提出的解決辦法可以更大範圍地解決問題的可能。自由地分享知識本質上就會讓菁英的力量轉移給大眾。我們目前創造的透過wiki頁的方式來散播開放知識,可以說是根本性有著包容與合作的特質。

在我們的社群中所展現出的智慧、慷慨、與親切也可以見於其他追尋我們集合體進步未來的其他社會運動中。



跟西元2000年比較起來,現在有多出5%的年輕人有上小學(分別是84%和89%)。[e 1]

有50%小學年齡輟學的孩童生活在有區域衝突發生的地區。[e 2]

85%的全球人口是識字者,這在西元2000年時是82%。[e 1]



15年對科技界來說,是太長的時間;現在普遍存在市場上、可以隨時保持上網的無實體鍵盤的智慧型手機,在15年前根本還不存在。

預測15年後的科技發展是困難的,但是有些趨勢可能會在未來延續。

其中一個趨勢是世界上正在成長的網路滲透度,尤其是在人口密度高的新興地區中心。



另外一個很強的趨勢,是行動裝置的網路使用、裝置數量、以及應用實務也在持續上升。在2015年,維基百科首次行動版網頁的流量超過了桌上版網頁。行動裝置大量的改變了新興國家的上網方式。許多使用者開始上網獲得資訊,然後再實體的消費與分享這些資訊。

聊天軟體的成長快速,讓簡訊從簡單的對話演進到充滿各種創意的表達溝通。

智慧型手機使用的增加,意味著故事發生的同時,就被分享出來了。

我們的運動以及生態系:今日的我們有誰?

我們說的「運動」在維基媒體的脈絡中、還有在它的願景裡,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到底運動是什麼,有很多不同的觀點存在。

我們是一個大而多元的團體,人們正在做著不同的事情、扮演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層次的參與深入程度。

我們的運動是一個更大的運動生態系、組織、和個人中的一份子。他們之中有部分的興趣與我們相符,但也有部分在做的與我們所努力的不一致。



今日的个人贡献者

超過75,000名的個人編輯者目前有一個月超過5次的編輯次數。在這之中,有13,000名每個月的編輯次數超過100次。

貢獻維基百科以及其姐妹計畫的工作十分複雜,所以貢獻者頃向扮演特定的角色、執行特定的工作任務。這些不同角色有像是針對內容的貢獻者(實際有在編寫內容)、支援者(維護模板、建立工具或機器人)、管理員、社會協調工作(例如仲裁爭議)以及品質控制(反破壞以及巡查新頁面)。

新的參與者比較會先從內容的創建角色開始扮演起,之後在他們經驗日增後,會逐漸往社會協調或是技術開發的角色移動。

個人貢獻者也包含了工程師、設計師、以及其他創建與改善了維基媒體站台運作所需的工具或軟體平台。



團體組織以及自治體提供了一個架構讓各別團體可以組織活動來推進運動。 2017年3月的統計,共有40個專注於特定地理區域的分會、75個用戶組、以及1個主題式組織。

自治體之間彼此的模型、活躍程度、以及財務狀況都十分多元。有些有支薪的工作人員、而其他則完全由志工所運作。有些能夠提供個人貢獻者支持、而有些則專注於活動與推廣業務。

對於自治體組織應該怎麼做,並沒有個單一的模式;這得看他們的能力以及外部的環境。


維基媒體基金會是現在運動中最大的組織。 它創立於2003年並且有約290位的兼職與正職員工,來自舊金山以及世界其他地方。

今日基金會的主要活動之一,是提供網站直接的支援並且改善支持維基媒體網站的技術平台。

基金會也營運許多方案與補助計畫來支持來自運動各處的個人﹑社群、以及自治體。

此次的運動策略將會顯著地影響未來15年基金會的關注重心。



运动的增长和衝突

在过去15年间,我们的运动已经成长并且更加复杂化。一路下来,意见产生了一些分歧,有持溫和意見以及强烈意见的人。有些涉及到权力、金钱、和背叛眾人信任的决定,這已伤害了整體运动的关系。

運動中我們許多人有感覺被誤解。有些人也許做了我們無法忽視的錯誤,我們應該請求大家認知到我們共享的過去並且從中學習,了解我們可以怎麼做得更好。

我們可以花點時間來反思過去、分享各種的悔悟、並且開始療傷,讓我們能夠計畫將要一起共同打造的未來。

今日我们对运动所采取的做法?

我们创建内容,我们消费内容,我们支持内容的创作者和消费者



本段的觀點現在是以基金會中心。請幫助我們改善它來反映整體運動的財務狀況,或者在討論頁中提供改善的方式。

在2015-2016的財務年度,全世界有超過五百萬個讀者捐款超過七千七百萬美金給維基媒體基金會。平均捐款金額在15元美金。

基金會國際上是一年四季都在募款,而收入的最大一筆(差不多50%)是來自12月的英文募款活動。

維基媒體的電子郵件募款計畫持續顯著的成長,第二年電子郵件的收入翻倍。在讀者捐款時,他們也登記要收到之後的電郵,一年之後募款團隊會再寄幾封信請他們捐款。



Narrative



Narrative

為什麼我們是這場運動中的一份子?

理由:展謝動機的多元性以及在運動中常見的共享價值。了解這些團體的成員想要從這場運動中得到什麼。

Points to convey: See Research:Codex/Motivations of contributors and related links, Research:Necromancy, Studies on motivations of volunteer Wikipedians?, Research:Newsletter/2013/November#What drives people to contribute to Wikipedia? Experiment suggests reciprocity and social image motivations

Format:

Contact: Guillaume

  • 人們會因為個人或社會因素而受到激勵。團體身份認同、以及貢獻給團體的價值,對打擊社會空虛是十分關鍵的。
  • 有趣、學習、以及尋找社交理由,看似主導了高度貢獻的編輯者。意識形態的團結一致看來在高貢獻度的區域比較難看出來。
  • 感受到自我效能與正向回饋,對於持續貢獻有著關鍵因素。
  • 新編輯者的動機是強烈的受到負面回饋的反向影響,而對善意的新手的負面回饋比例正在持續上升中。


Narrative



英文維基百科被廣泛地閱讀與使用,這些動機各有不同,像是深入資料的需要、以及讀者對某個主題的初步認識。

(想知道更多關於此研究的內容與結果更多細節,請參考 https://arxiv.org/pdf/1702.05379.pdf 想知道結果半告終更多的細節摘要,請參見4.3段)



從維基百科讀者研究中,我們觀察到有些有趣的使用者行為:使用者有意識地在學校或工作中使用維基百科(參與者中有19.5%,left表格)這些更常被觀察到瀏覽特定主題的條目,主要有戰爭與歷史、數學、科技、生物與化學、以及文學與藝術。

這些主題中的頭兩個,使用者在工作或學校環境中是更有動力來閱讀,相較於一般的維基百科使用者。儘管這些主題概括了很廣一部分不同領域的主題,他們都跟學術或專業活動更要有關係而非休閒相關。

除此之外,這類的動機更常被回報到使用者是使用桌上版本的維基百科。這符合預期因為大部份的工作或學校的活動是在辦公室設備中使用。

除此之外,我們可以看到這類使用者更常再一次搜尋時間中,多次被外部的搜尋引擎給轉介到維基百科之中,並且這類使用者會在單一頁面待上更長的時間,這潛在意味者這類人都是重度研究用。

相反地,使用者的動機也有被描述成無聊、隨機的(表右),他們更常會使用維基百科內部的搜尋欄,並且在單一條目上只會花費少許的時間。

另外,他們傾向在個別的條目之間轉換主題(這意味著次團體離主題的距離均較高)

這洩露出了也有較少保持專注地瀏覽行為。無聊的使用者也會在不論是調查騎乘或整體而言,閱讀更多維基百科上的條目。

最後,這樣的動機可以在包含特定主題的條目被觀察到,主題包含運動、廿一世紀、以及電視、電影、與小說。

很明顯地,這些主題更加休閒性質,並且跟之前討論使用維基百科在工作或學校的使用者主題有明顯反差。



Points to convey: See [Wikimedia-l] Fundraising Update - Japan - Focus Group and Survey Findings, File:Wikimedia Survey 2014 English Fundraiser.pdf , File:Report.WikimediaJapan.f.071916.pdf

A few quotes from donors

Some information from surveys: do people know we're a nonprofit, how much are interested in contributing content, etc.

Format:

Contact: Caitlin C., Lisa



Narrative



Narrative

運動進行中:我們如何演進

Rationale: Build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s of the main groups within the movement

Points to convey: Contributors to the wikis are the most visible part of the movement.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m? Wiki-wide trends e.g. Rise and Decline, different dynamics across wikis. A summary of Research:WMF Strategy document: Research about contributors. Community health, civility, metrics about harassment

Microcontributions, offline events

Gender bias on Wikipedia, Gender gap, Research:Gender gap

Diversity improves quality: it is important that some editors are highly experienced while others are more green. It's important that few editors contribute a lot to an article while most others contribute only a little.

To newcomers, the rules are complex and often non-intuitive. This causes difficulty and often leads to frustration for good-faith newcomers. It also results in power disparities where experienced editors are more empowered by their "process literacy" to "win" disputes.

Rationale:

Format: A few charts (if applicable) and a few sentences summarizing what we know (and possibly what we don't know)

Contact: Guillaume, Aaron


所有大型的維基百科都呈現出一個模式是在2004年開始指數性的爆炸成長並在2007年開始放緩。在大部份wiki的活躍編輯者數量從2006開始維持平穩,而英文維基百科貢獻量則遭遇了大量而持續的下降。

英文維基百科活躍編輯者的根本原因,顯然是跟善意新手忽然不願意待在維基中有關,這是因為反破壞工具讓「新手在被質疑的鏡片下檢視」使得新手無法在負面環境中留存。



Narrative



Points to convey: Number of languages, levels of activity and growth rates. Comparison of the amount of content in languages. Map of geotagged articles.

Diversity of content. Place and dynamics of sister projects. Content gaps.

https://arxiv.org/abs/1501.06307

http://epjdatascience.springeropen.com/articles/10.1140/epjds/s13688-016-0066-4

Rationale:

Format:

Contact: Asaf, Leila, Katy/Chris S.



Narrative

互动版



今日的維基百科有顯著存在的知識落差。如果阿拉伯文是唯一你所知道且偏好閱讀的語言(以阿拉伯文為母語者有四億六千七百萬人),使用維基百科你只能學習到八萬七千筆在世界上的地理資訊

如果你會說我們現在有維基百科計畫的所有語言,在維基百科上你僅能學到兩百萬個地理資訊。儘管我們是用有地理標籤的條目來舉例,這明顯地展現了針對某個特定領域的知識落差。

許多領域的嚴重落差存在於許多維基百科語言中,而未來的編輯者將會需要彌平這些落差,才能讓所有人都能存取人類知識的總和的願景,有實現的可能。



Narrative



維基媒體站台提供了數億讀者們知識,而我們並不追蹤這些讀者。

有三分之一的讀者來自Google,三分之一來自內部連結,另外三分之一來自其他地方(社交媒體以及其他的搜尋引擎)。

許多讀者透過分直接的使用來消費維基媒體內容,像是其他網站的聯播或是經由某個非維基百科的知識導引頁。這樣的讀者群估計有達到十億人的規模,但是這樣的人數是很難被量測的。



Global north, global south. Wikipedia very well know in some parts of the world and not in others offline, education. Kiwix, Wiki Med


Placeholder for Suzie's updated metrics from the 2010-2015 strategic plan:

  • 服務的人數
  • 維基百科的條目數量
  • 非常高品質的材料增加的百分比例
  • 每個月編輯超過5次的編輯者數量
  • 女性以及南半球國家(Global South)的編輯者數量

回顧數據,我們似乎大概達到了2010至2015策略計劃的重點目標。

可是,我們一直以來使用的衡量準則並不常常反映維基媒體運動的確實情況。



我們真的在計量正確的數字作為成功的標準嗎?你想到有更好的方法去衡量維基媒體運動的成功,而不是單一的維基媒體協會嗎?


2030年运动前景

問題:我們想要於未來15年當中為維基媒體運動建立一個怎樣的將來?

  • 我们想成为什么?
  • 我们想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