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media Taiwan/Scholarship/2023 Wikimania/Adsa562

From Meta, a Wikimedia project coordination wiki

報告人[edit]

  • 稱呼:Tsuna
  • 用戶名:Adsa562

報告內文[edit]

行前目標[edit]

行前目標

參與場次及心得[edit]

Wikifunctions is here

  • 主講者:Denny Vrandečić & James Forrester from Wikimedia Foundation
  • 主講摘要:Wikifunctions是一個由維基媒體基金會於2020年新上線的計劃,旨在協助進行新建、修改和重複使用程式原始碼的模組化和分享。這次議程主要是由該計畫的創始人Denny Vrandečić進行介紹,並針對大家所疑惑的部分來解答。
  • 詳細介紹:維基媒體計畫作為一個跨語言的全球性網站,有著各式各樣的模板和功能讓使用者們更好運用...但是你知道各語系網站中的這些模板,很多其實都是從英文版複製過來的嗎?甚至連模板備註跟說明文件可能都還是英文的...而且英文版中的文件滿滿的敘述,反觀馬來西亞語維基百科中的還沒翻完?以講者在議程中舉的例子來說,明明都是一樣的內容卻是複製了80多次,更何況有些模板還是有相依性的,沒複製前置模板直接貼的話可能就會讓這個模板出錯?這種做法確實是有點太浪費資源了點。
因此他們以此為發想創立了Wikifunctions,形式跟Wikidata的相似,每一個專門模組都會有一個唯一識別代碼(Wikidata的是Q開頭,Wikifunctions則是Z開頭),試圖讓編輯者都能夠以這種方式在各個語系的百科或是計畫中直接呼叫,可以省下不少的空間。而且還有其他方向的應用有待繼續開發出來...或許我們可以期待之後模板引用方式可以更加簡單?

Rebranding Wikimedia: Wikimedia for Cosplay and ACG World

  • 主講者:Dody Ismoyo from Malaysia User group
  • 主講摘要:身為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用戶組的工程師、一位Cosplayer以及一位參與了維基百科編輯超過10年的編輯,他認為維基媒體推廣運動迄今僅局限於學術相關主題,而這些性質的主題在年輕一代的新手們眼裡就像是跟學校作業一樣麻煩且死板。造成了雖然說初次參與工作坊的人或許很多,但後續能夠受的了這種做法的和制度而留在平台內的編輯是少之又少,因此應該試著將維基媒體轉變為一個包容、友好且熱情的平台,否則遲早會走向凋亡的命運。
  • 詳細介紹:
  • 附圖:


IP Masking: Big Change to Protect Editor Privacy

  • 主講者:Niharika Kohli, Madi Moss
  • 主講摘要:過往的未註冊編輯用戶的歷史紀錄都是直接以IP為顯示的用戶名稱,但在隱私規範有陸續改進的狀況之下,這項直接顯示的措施必須得進行修改。因此未來未註冊編輯者的IP地址將不再公開,而是以自動產生的臨時用戶名稱去做替代顯示,查詢功能則限縮至擁有特定需求或管理權限的用戶才能申請。由於對於未來的巡查方式將會有大幅變革,因此希望將這次議程作為討論議程,蒐集大家的意見。
  • 詳細介紹:維基百科作為自由開放的公眾網站,當然是歡迎每個人貢獻自己的知識的。但因為IP用戶的編輯確實也有不少,所以為了保護他們的隱私,推出了一項新措施:給予IP用戶一個臨時帳號token。而在往常顯示用戶名或IP位置的地方都會改為這個帳號token,若這些匿名用戶做了什麼事情,具有帳號封禁權限的人也就只能輸入這個帳號token來進行處理,一定程度上確保了隱私。但這種方式確實會對基金會和社群的工具製作及制度方針有所影響,因此可以在mw:Help:Temporary accounts的技術討論頁面當中跟工作團隊進行討論,針對這個方針進行調整。這些調整都已經在德國的測試版本上線了,有興趣的可以連上去看看。
  • 附圖:


Improving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English Wikipedia's copyright cleanup scene

  • 主講者:Chlod from Philippines
  • 主講摘要:長期以來,版權相關的檔案清理工作一直缺乏自動化和工具支援,造成積壓工作持續增加。議程當中先介紹版權清理專案中一直以來所使用的工具,接著介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開發的新工具:Deputy。除了介紹這個新工具之外,也希望透過介紹整個系列的工作流程和方法,以吸引更多編輯能夠加入版權檔案的問題積壓清理工作。
  • 詳細介紹: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編輯們的手中也要有工具才能指出潛藏於條目當中的版權文字引用的問題,否則哪來的時間每個條目都一行一行去檢查阿?過往在處理這些積壓工作時都是採用像類似那種查詢論文抄襲程度的快刀系統(但其實是英文版),可以透過搜尋找出文字引用以及高亮標記起來。但還是得手動進行清除...
很顯然的,這種做法的效率還是不夠高,因此身為軟體工程師的他提出了一個叫做Deputy的專案,除了前面的功能之外還可以連帶定位到是哪位編輯者新增的內容,以及過往編輯了什麼,而能加以預警,預防可能的破壞。未來也將把現有的版權檢查套件整合,以及試圖提高離線文獻的可被搜尋程度,以減輕處理負擔。
  • 附圖:

How to free copyrighted media for Wikimedia?

  • 主講者:J. N. Squire
  • 主講摘要:我們應該如何在不違背維基媒體自由、開放、平等精神的狀況下,說服作品持有者們讓仍受到美國著作權法保護的藝術品或文物們得以加入到維基媒體計畫之中,而且讓他們認為這些貢獻是值得的?
  • 詳細介紹:過往我們在進行非自己持有的檔案上傳至維基共享資源時,都會需要經過OTRS(現在改名為VRT了)成員們的人工確認授權狀況。但過往我們在試圖跟版權或著作權持有者合作時常常會遇到各種狀況,例如說不喜歡被寫的條目內容、公司行銷上的期望跟維基的理念不符、不想完全放棄著作權等等的,這都是非常麻煩的事。
因此我們可以考慮改變一下思考方式,例如說透過互助合作(館聯計畫的數位化保存)、建立專門用來向版權持有者解釋這些理念的頁面、改善上傳時的使用者體驗並建立供專業人士填寫的選項等等,或是拿過往的成功例子來試著說服、甚至是直接去他們公司開教育訓練課程之類的,都是我們可以嘗試的方案。


What we have learned from talking to large commercial users of Wikimedia content

  • 主講者:Liam Wyatt, Lane Becker, Naike NEMBETWA NZALI
  • 主講摘要:由於維基百科開放且自由的因素,有許多企業非常喜歡來這邊進行知識取用。而我們必須得了解如何將這些誘因轉換為對於我們有利的部分,以及這些做法會如何影響我們與公眾之間的交流。
  • 詳細介紹:在基金會中有這麼一組稱為Wikimedia Enterprise的團隊,專門建立一套為大規模商業應用連入維基媒體計畫相關內容的API供他們使用。那既然我們都開放給他們使用了,總可以了解一下他們拿來做了什麼吧?
分析之後我們可以得知,他們大多數時候都是拿來跟即時消息做比對,特別是需要了解最近世界上發生了什麼變化,也就是新聞,以及了解那個詞所處的背景來作為推播依據。但問題在於我們API的內容幾乎都是非結構化的,各個子計畫所發送出來的數據格式也都並非一致:而且模板及表格的使用雖然讓閱讀者們可以較好理解內容,但這也導致這些有使用我們數據的科技公司無法準確的判讀,為了檢索整篇條目及其相關的元數據需要對我們的公共API進行三到五次的API呼叫,相當浪費資源。要知道,我們手中可是握有全世界人們的智慧結晶阿!因此我們應該好好整頓一下現有的這些API以及改善機器可讀性,才能讓這些資料發揮出他們應該有的價值,讓更多人們能透過不同方式獲得知識。


Wikeys, a pedagogical game to discover Wikipedia

  • 主講者:Mathilde Louis
  • 主講摘要:要帶著學生們在課程當中認識及實際編輯維基百科是一項耗時的活動,更何況還要讓他們了解五大支柱的理念更是難上加難。為此,法國社群設計了一套桌遊,再加以改善之後最終變成了一個名為「Wikeys」的遊戲。
  • 詳細介紹:如何教導學生們能瞭解維基百科的特性和理念,對於老師們來講是非常具有挑戰的。這個桌遊讓學生們能透過簡單好理解的「協同編輯」以及「正負相消」理念,了解一篇優良的條目需要具備那些條件。當學生們透過團隊合作,一步一步地將條目方塊填入「條件」後所達成的條目品質提升後,能夠使他們在完成遊戲時獲得到滿足感。

總結[edit]

三年來,世界各地的維基人們在燜在電腦前無法進行實體聚會的交流狀況下,開始將目光關注到了線上的活動,也試著在線上活動當中拉攏到更多潛在編輯加入編輯行列。而這次的Wikimania議程當中,我也著重選擇了幾項因為疫情而更被著重關注的幾個方面,包括網路隱私權、教育、與公眾們的溝通、人類文化保存等等,都挑選了幾個議程來進行聆聽。在疫情肆虐而無法離開家門的期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疏遠了,但是這些講者以及社群們並沒有被這場浩劫所打敗,仍然在為了維基持續投入心力、開闢更多更容易讓在網路上衝浪的公眾們加入知識貢獻行列的方式,讓更多知識能夠被發揚出來。

也因此,跟上次比較多技術向和工作坊取向的年會相比...這次給我的感覺比較像是認親大會?就是有種「嘿,我們還活著!要不我們邊喝杯酒邊聊聊前幾年我們倒底怎麼度過的?」、「我們這幾年悶在家裡著這樣做有了一些進展,要不要參考參考,帶回去你們國家復刻看看?」,類似這些的語句三不五時就會在周圍聽到。雖然因為疫情而帶走了不少位優秀的編輯者,但他們的意念、以及對於人類知識共享上的貢獻,未來也將會在維基上繼續延展下去。希望未來能夠在年會上遇見更多維基人們,以及從他們帶來的經驗中學習,帶回到台灣讓大家有更多發展社群的參考。

對國內社群的建議事項[edit]

地方社群的主題及大致方向須建立
在新冠肺炎的疫情之後,原本就已經不怎麼多人參與的定期聚面臨到了更加尷尬的情境:產出減少,甚至到了可能只有主持人出現的狀況。因此疫情後的現在我們得面臨的是比以往更為大的人手和參與者的斷層,若我們無法想辦法集中資源去試圖打開破口,就很難去吸引到潛在的參與者...不光是既有以維基百科為主要的編輯聚,連近年來開始舉辦的Wikidata相關大型聚會也都有參加人數下降的跡象,未來我們必須要怎樣將這些聚會進行下去並向外推展到更多社群當中,都是需要大家一起討論的。
社群成員的斷層及新人培養
接著上面所講的,這四年來因為疫情的關係而有了人員斷層。就目前的狀況下來我們發現了有個現象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了:我們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在定期聚中看到會持續參與的新人了。這有一部分主要是因為主持人們工作上的繁忙,無法像前些年可以這麼專注於活動準備當中,凸顯出了需要有社群經營經驗向下傳承的重要性。畢竟社群的發展除了盡可能到各地去進行活動之外,能夠定期且持續的舉辦下去也是必要的。
協會在針對社群聚會的補助及支援在這幾年已經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也都會時不時地來關心活動的準備狀況,讓我們一定程度上減少活動準備的壓力。對於各社群的經營者們來說,可能會希望協會能夠繼續以主要帶領的形式在各地帶著準備各種形式的工作坊,如教育專案或當地文化保存的工作坊等等的,以法人的角度為主導會比社群各自打游擊吸引人們參與的方式還要有效。(某種程度上就跟學生計算機年會一定要在中研院舉辦一樣,因為這個招牌會讓學生家長們能安心讓學生去參與。)
各社群之間的橫向溝通
雖然台灣的疫情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講已經是相對輕微的了,但三級警戒的限制活動也還是使得社群的線下活動轉為線上舉辦的形式一年多的時間。這段期間社群之間的聯繫、編輯者之間的交流也相對減少了許多,甚至停滯了下來。如今疫情也已經到了後期,大部分的人們也回到了過往的生活型態,但是編輯聚過往的參與風氣卻沒有跟著回來。若社群要重新發展起來的話勢必得仰賴社群間互相交流、以及協會的協助,才有辦法讓大家有意願重新回來參與到線下實體活動。

其他分享[edit]

其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