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KOKUYO/維基百科光電計畫/計畫內容

From Meta, a Wikimedia project coordination wiki

維基百科光電計畫 正式啟動!

「但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培訓,所有的人都對這些項目異常的興奮,但我們缺乏受過訓練的人才來管理這些網路。」—— 非洲物理學會代表約翰·錢默

活動緣起[edit]

國際光之年的標誌。

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致決議將2015年訂為國際光之年,這一年同時也是許多光電領域科學重大進展的紀念日,包括有1015年海什木撰寫首篇光學研究、1815年奧古斯丁·菲涅耳提出光的波動性、1865年詹姆斯·克拉克·馬克士威發表光電磁傳播理論、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1905年和1915年分別提出光電效應與廣義相對論、1965年阿諾·彭齊亞斯與羅伯特·威爾遜測量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

而分別在2014年時,日本學者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以藍色LED發明獲得當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在2015年年初,臺灣則因為新建設的「台灣光子源」測試運轉成功,因為其高功率的發光能量而躍上國際新聞版面。與此同時臺灣光電產業也蓬勃發展,其中光電產值已經超過2兆新台幣,占臺灣GDP的六分之一以上。

種種事件促使得逢甲大學與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決定展開合作,計畫透過維基百科這一平台傳遞更多光電相關知識。其中前者過去曾在光電領域的開發、研究、生產上提供許多專業人才,具有關於光電領域相關的專業知識;而後者過去則曾經在台灣地區大力推廣維基百科等相關開放知識計畫,因而能夠提供平台以及網頁技術之協助。

內容規劃[edit]

光電計畫先在逢甲大學光電學系招募5名有興趣的大學二年級學生,並各自帶領數名大學部學生,分成5組。每組在一年內撰寫2則光電技術相關條目,每則長度內文至少3,000中文字,並且需要為內容增添上完善來源。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則將在逢甲大學開設編輯教學課程,並且以網際網路或實體聚會等方式回報進度跟討論撰寫情況。之後這10篇主要條目則會邀集三位大學教授予以審查。

另外逢甲大學和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還會舉辦相關的實地考察、研討會等活動,藉此能夠讓學生得以在編輯過程中與產業、學術界有所結合。同時還會對外舉辦編輯聚會以邀集更多社會人士參與這次計畫,並將安排民眾參與條目「消紅」(創建條目以擴充相關資料)的工作,藉此讓10篇主條目的內容得以更為完整許多。

計畫目標[edit]

逢甲大學和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將會邀集光電專業人士,共同選出10篇與光電領域有著密切關係、或者具有重大意義的條目。這10篇主要計畫條目包括有:

這些條目主要交由逢甲大學學生在網際網路平台hackpad共同編寫,並且在對內容予以學術審查之後放在維基百科上。而其他參與這次計畫的大眾除了能夠對這10篇條目予以意見外,也安排其他有待增補的條目以擴充光電相關領域的條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