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媒體台灣/2021年基金會行動中文維基社群公開說明會會議/會議記錄

From Meta, a Wikimedia project coordination wiki

2021年基金會行動中文維基社群公開說明會會議記錄

  • 日期:2022年12月3日
  • 時間:20:00-21:00(UTC+8)
  • 主持人:台灣維基媒體協會秘書長Reke Wang
  • 與會來賓:維基媒體基金會信任與安全小組(T&S)總監Jan Eißfeldt
  • 會議形式:由Reke唸讀中文提問,並由Jan提供答覆,再由現場專業口譯進行翻譯。

會議記錄

Jan提供此次基金會行動的背景以及T&S小組存在的原因

這個信任與安全小組(T&S)是屬於基金會中一個專注於使維基媒體社群安全的團隊。作為一個分支部門,這個部門具有許多以減少志願者及讀者暴露在危害的工作流程,例如像是恐怖主義、兒童性侵害(CSAM)、可能導致自殺、校園槍擊等案件發生的危害,並且也與全組織共同合作來處理這些迫害。T&S掌管基金會行動是根據基金會律師的指引,並且支援社群們去應付那些在各個專案內的不實資訊。

身為一個小組,我們在基金會內幾個不同的部門之間工作,去解決問題以及開發對抗有害內容的方法。為了達到這個,我們增強了幾個政策,是有關於維基媒體基金會從各個子計劃裏面和基金會所創立的或支持的活動裏面,禁封使用者的事。我們更進一步與其他的基金會團隊們一起合作去提出關切,並非一要將使用者的隱私和自由上升到禁封的程度不可。

作為基金會尊重與促進社群自治的承諾的一部分,T&S不去處理可能可以透過社群流程解決的一般社群或社群成員的爭議,也不作為社群制定的政策和決策的申訴途徑。雖然我們很樂意協助需要幫助的社群成員,但大部的時候,幫助就是在於協助社群成員找到對的社群途徑來解決他們的問題。

2021年9月開展的基金會行動是基金會對於未被認可的群組中國大陸的維基媒體人的一些會員之間的活動的調查結果。基金會啟動這些調查,做為它身為平台提供者的義務的一部份。在此同時,那裏仍然保持一些對我們所能揭露的限制,以便保護在中國和那個未被認可的群組內的使用者的安全與隱私,我要承認,決定去著手進行這件事並不容易,然後我就依循基金會行動政策。帶著確保社群安全的目的,經過幾個月的調查之後,我们已经达到了目的。

提問一:你是否能透露封禁用戶的原因以及支持這個封禁的證據?這樣可以有利於外界對基金會行動的認識

基金會因為法律的原因並不會公開評論個別基金會行動的細節,但是根據各個地方社群治理結構的不同來協助回答這個問題。

例如英語維基百科仲裁委員會與基金會有簽屬保密協議(NDA),所以他們會對於特定議題有更多的了解也不會產生法律相關的問題。通常,這個仲裁委員會身為社群所選出的代表,且懷著NDA特權,則做為直接處理當地事務的優先團體。

波蘭語維基百科在去年也面臨基金會行動,他們同時也有類似像是這題一樣的問題,無法在公開的形式被回答。然而,他們也強烈的認為,讓他們的社群更佳了解基金會行動的脈絡是重要的,所以後來他們決定設立一個由社群選舉,並且與基金會簽屬NDA的仲裁委員會,如同剛剛提到的英語維基。所以現在這個波蘭語維基百科仲裁委員會也會定期和基金會互動,並處裡許多之前由基金會處理的當地事務。

如果中文維基百科社群覺得也有這樣強烈的意願或需求,想要再有更多的了解與掌握的話,我們也可以建議向其他社群是如何建立簽屬NDA的相關團體,或是安排社群成員可以跟其他維基的仲裁員交流,藉此了解更多資訊。

提問二:請問能否向社群或是受信任的用戶(例如是已簽署NDA者),公開更多基金會行動的詳細原因?例如是被禁制及除權者在事件中擔任的角色、WMC此組織具體作出了何種行為、2018年CU除權之詳細起因等,以釐清基金會行動真相。

如果中文維基百科社群,如同英語與波蘭與維基百科一樣,強烈的希望能組成一群與基金會簽屬NDA,且被認可的志願者,藉此增加相關事件的知識與掌握。該群體依然無法了解事情權的全貌-他們也將無法告訴你他們所知道的-然而,相對於目前狀況,這麼做能增加社群脈絡下的掌握。

社群是否能信任所選出的這群人,並信任這群人在與基金會有保密協議的關係下所集體完成的處置,是一個挑戰。擁有這樣的群體,必定會對社群與基金會之間的協作關係有所幫助,然而,最終則是要回到社群本身以及信任其所選出的簽署了NDA的人來處理相關事宜,否則基金會將持續獨自進最好的努力完成所能完成的事情。

提問三:在该次行动中有数位管理员被移除权限而未被全域禁制。请问这些人是不是没有参与“掌控社群”(Community “capture”)及人身威胁、伤害的行为,而是因为他们的RFA中存在上述情况,因 RFA 过程受到不良干扰而否定他们的RFA结果,进而移除权限?

在施行官方行動之前,基金會在審查該團體對社群自治有害的相關行為時,了解到不同的人是以不同的方式參與該團體。因此,經由衡量各種公開與非公開的證據後,化解該群體破壞社群之有害影響的官方行動涉及一系列不同的政策措施。而這包含那些從操縱者方得到RFA好處,但自己本身並非操縱者的人。

提問四:近期管理員選舉中,其中一位因基金會行動而被除權者,社群中有聲音擔憂他們與WMC關係密切而未能支持複任管理員 <https://w.wiki/5v3y>。另一方面,在之前的重新引入CU權限之討論中,有用戶表達對前用戶查核員的擔憂 <https://w.wiki/5v49>。故此,請問因基金會行動而被除權的管理員以及前查核員,是否已不會對社群構成風險及造成危害?而他們是否只要重新得到社群的信任,並經過公平的選舉便可複任管理員,甚至是行政員及查核員一職?他們亦是否需要經過基金會的審查才可複任?

若當地社群,由於和這些用戶每天合作的關係,表達對其用戶能擁有

  1. 自由和公正選舉的權利
  2. 做為社群自治的一部分。
  3. 在基金會所制定好的政策框架下(包括NDA政策)。

,而基金會則會尊重這般信任。表達對於其(候選人)過去曾參與危害社群自治相關團體的擔憂,是可以在此類選舉脈絡下討論的問題,並且該候選人應以其他志願者認為有說服力的方式來提出相關說明。

組織一般來說,一直以來都設法強化當地維基的自治,這也是為何我們透過安全投票支持此維基管理員的選舉,我們也致力於其他兩個部分:CheckUser的學習模組,以及在2023年初提升安全投票的機制。

提問五:現有的安全投票仍然會顯示有哪些人參與投票,甚至有可能通過投票時留言找到投票人並推斷其投票意向。請問安全投票是否有打算進一步減少投票者的信息公開?

基金會正持續改進安全投票,令預計於2023年初推出。除了安全投票機制能幫助到的投票本身之外,開放的討論,就如同撰寫優良條目,是社群自治很重要的一個元素。許多志願者是有理由被受疑慮的,基金會也強烈建議練習好的數位安全。我們也正在建構相關的學習教材,同樣是在2023年。

問題六: 是否"某人似乎與WMC有所關聯,因此而無法成為管理員"是一個合理的觀點? 若是,這個理由是否適用於所有類型的RFA? 若否,你會如何預防這個觀點不斷地被提出?

在由社群所委託,選出社群自治工作角色的前提下,表達對某用戶過去曾參與危害社群自治團體的擔憂,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合理問題。 而RFA就屬於這樣的選舉,由於並非每個人都以相同的方式參與該小組。合理的表達的具正當原因的擔憂,應由候選人以其他評估候選人的志願者認為有說服力的方式來加以解決。

問題七: 是否所有與WMC有關的事務都清理完畢? 該如何處理某些中文維基社群針對想成為管理員的中國用戶有所歧視的問題?

一方面去區分群體與人,並在另一方面區分在"維基百科五大支柱"以及來"自任何國家的任何特定政府/政治組織干預和控制知識"之間更大的緊張關係是有幫助的。而第二項挑戰則使的社群和基金會將持續一起忙碌一段很長的時間。

社群應該根據用戶對維基的貢獻、他們如何對待其他志願者以及他們在政策範圍內的工作,來評估有興趣作為幫助社群及用戶的管理員候選人。維基百科的第四支柱和 通用行為準則 都清楚地表明,歧視在維基上沒有立足之地。

通用行為準則為全球在維基媒體協作提供了行為基準。它可以透明的幫助每個人士別不良行為的情形。在官方行動中,也詳盡的說明了基金會是如何體的評估案件狀況。它也指出基金會的調查與社群制裁有何差異;舉例來說:基金會的全域封禁禁止的是自然人的參與,這包含了該自然人創建的帳戶和魁儡帳戶。當我們在評估和辨認有興趣作為幫助社群用戶的管理員候選人時,重要的是要記住,騷擾、濫用權力、特權及其影響,還有對內容的破壞與濫用專案等行為,在維基媒體運動中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

提問八:基金会在日后的对中国大陆方面的工作将持怎样的态度,将如何继续帮助中国大陆的用户组推动维基媒体计划?

基金會旨在使世界各地的社群都能夠自由分享人類知識的總和。這與當地社區遵循的維基百科五大支柱是一致的。令我們感到遺憾的是,維基百科在中國大陸遭到封鎖,使的中國大陸人民更難加入更廣大的公文社群,與彼此和世界分享中立的事實。我們相信,包含中國大陸在內的所有國家的人們,都有享有獲取和分享免費。知識的相同權利。基金會會致力於根據我們基於國際人權標準的相關人權政策來保護和尊重該權利。我們對人權的承諾包括承諾保護所有志願者-無論國籍或任何其他特徵-免受其他志願者的威脅、恐嚇、騷擾或身體暴力。

提問九:在这次行动中被封禁的部分人士分支了维基百科,建立了所谓“求闻百科”,使用维基百科的大部分内容,并使用CC-BY-SA 4.0协议授权。基金会如何看待此网站?是否会对其采取某种制裁?

社群在2009年,投票表決採用CC-by-SA 作為維基相關內容的授權。這類免費許可的內容並不歸基金會所有,我們組織尊重此授權條款允許出於各類型目的的自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