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nts:Programs/Wikimedia Alliances Fund/臺灣替代空間藝術資料庫建置計劃:維基數據與 Wikibase 技術應用前期研究/Final Report

From Meta, a Wikimedia project coordination wiki
Final Learning Report

Report Status: Accepted

Due date: 2024-04-15T00:00:00Z

Funding program: Wikimedia Alliances Fund

Report type: Final

Application Midpoint Learning Report

This is a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Meta-Wiki page. The page was copied from Fluxx, the grantmaking web service of Wikimedia Foundation where the user has submitted their midpoint report. Please do not make any changes to this page because all changes will be removed after the next update. Use the discussion page for your feedback. The page was created by CR-FluxxBot.


General information[edit]

This form is for organizations, groups, or individuals receiving Wikimedia Community Funds or Wikimedia Alliances Funds to report on their final results.

  • Name of Organization: Shin Leh Yuan Art Space
  • Title of Proposal: 臺灣替代空間藝術資料庫建置計劃:維基數據與 Wikibase 技術應用前期研究
  • Amount awarded: 34957 USD, 974275 TWD
  • Amount spent: 790127 TND

Part 1 Understanding your work[edit]

1. Briefly describe how your proposed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were implemented.

如同在計劃書裡面所提到的,這項計劃一開始分成三大部分,分別是:(一)研究 Wikidata /Wikibase 在藝術場域的應用技術與實際案例,並將其引入臺灣推廣;(二)研究臺灣藝術圈對於開放鏈結資料庫的需求,以便用於後續藝術資料庫的建置工作之中;(三)建立臺灣在地 Wikibase 技術開發與應用社群,在臺灣培養多位 Wikibase 技術人才,並反過來協助臺灣維基媒體運動的發展。

(一)關於第一部份,我們主要是協助 Wikidata Taiwan 社群在掌握 Wikidata 技術之後,進一步掌握 Wikibase 資料庫建置的技術,以便該社群往後能夠因應不同計劃合作夥伴的需求,提供更加多元且深度的技術諮詢與服務:

(A)Wikidata Taiwan 社群邀集本身便具有專業技術的成員們共同參與討論,實際了解整個 Wikibase 資料庫網站的建置流程。

(B)計劃的工作人員自行翻譯國外的文獻資料,包括 Lozana Rossenova 針對 Rhizome 建立 Wikibase 資料庫為主題撰寫的研究報告《ArtBase Redesign Documentation》、及德國維基媒體協會針對 Wikidata 和 Wikibase 發表的戰略白皮書,讓團隊成員可以掌握國際 Wikibase 在技術應用上的論述與觀點。

(C)我們藉由工作坊形式邀請德國維基媒體協會成員 Alan Ang、與淡江大學圖書館學系老師陳亞寧分享,分別以德國維基媒體協會對於全球維基媒體運動的觀點、及圖書館學界對於 Wikidata 和鏈結開放資料的觀點,認識 Wikidata/Wikibase 的未來可能性。

(二)關於第二部份,我們主要協助台灣藝術界進一步認識 Wikidata 和 Wikibase 資料庫技術的特性,並且藉由不同方式掌握藝術資料庫的建置需要,以此評估 Wikibase 技術在台灣藝術與文化產業的適用與發展可能性:

(A)藉由長期訪問不同藝術組織、藝術組織的成員,以及藉由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藝術場域對於藝術資料庫的理解和想像,我們得以掌握台灣藝術界對於藝術主題的鏈結開放資料庫的期待。

(B)藉由上述掌握的調查資料,及對於現有 Wikibase 資料庫的研究盤點,我們可以進一步提出藝術主題鏈結開放資料庫的設計雛形,並進一步詢問人們對於此雛形的想法。

(C)在在計劃執行期間,我們整理既有的台灣藝術家資料,總共新建或重整計 4,738 筆數據項。在建這這些資料的過程,我們得以得知現有文獻資料轉譯成鏈結開放資料可能遭遇的問題,也實驗性地用現有資料視覺化工具做部分嘗試。

(三)關於第三部分,我們主要重心放在向其他非計劃成員推廣 Wikidata、Wikibase 和鏈結開放資料庫,並分別藉由舉辦編輯工作坊、翻譯相關的外文文獻、及彙整計畫執行內容的心得進行。

(A)我們舉辦數場主要面向藝術社群人士 Wikidata 編輯工作坊,由 Wikidata Taiwan 社群成員講解有關 Wikidata 的計劃目的、資料結構、編輯方式、批量導入方式等內容,而較學的內容主要圍繞在藝術主題的人物、文獻、事件資料。

(B)我們請 Wikidata Taiwan 社群聘請專業的翻譯人士,協助翻譯 Wikidata Taiwan 社群先就已經希望翻譯的 ARL 白皮書部分內容。

(C)藉由 Wikidata Taiwan 社群的 Wikibase 實際建置經驗、及結合過往計劃合作掌握的資訊,我們將相關內容彙整成撰寫有關架設 Wikibase 資料庫之注意事項的白皮書。

在計劃不同的部分,我們最終得到成效不一的結果。在第一部分,我們進一步理解到 Wikidata/Wikibase 在藝術與文化領域應用的細節與可能性,特別是對於實際應用案例的盤點上。但在訪談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其實 Wikidata Taiwan 社群對於計劃的大框架與重點已有一定掌握,現階段更為欠缺的是需要更多實踐的經驗與案例。在第二部分,我們結合過往的訪問調查記錄,更加理解到藝術場域對於藝術資料庫的想像,及開放鏈結資料庫可以幫助其打開更多的想像,並以此提出可能的開放鏈結資料庫框架。在第三部分,我們提供諸多往後可以讓更多人參考的影像、文獻紀錄,但是由於下面問題九所提到的因素、及新樂園藝術空間後續方向調整,無法繼續推動更明確的社群組織建立。

2. Were there any strategies or approaches that you felt were effective in achieving your goals?

在制定計畫的時候,我們已經注意到一件事情,就是在不同產業、領域、專業的組織集體之間,其各自的利益目標、關注重點、思維方式是存在著相當顯著的差異,甚至可以說是天差地別形容。在這樣的情況下,過往所理解的維基媒體運動專案模式,經常會在利益目標、關注重點、思維方式上存在著衝突,且這並非只是藉由「知識開放」的理想便能弭平差異。

以本次計畫為例,我們注意到在兩個相關群體之間,即便對於「資料開放」這兩個字有著相似的理想與認同感,但是各自不同場域的社群會基於其自身的思維趨向,提出截然不同的反應和想像。在此舉幾個例子:

(一)在本計劃草擬階段,我們主要提出的是希望協助 Wikidata Taiwan 學習到 Wikibase 技術,並藉由大量編輯台灣藝術家的資料,去呈現出可能的開放練結資料應用想像。但在與維基媒體社群討論計畫的階段,我們發現後者對於 Wikibase 技術是否屬於維基媒體運動,不同人往往有著不同想像;而相對於協助 Wikidata Taiwan 掌握 Wikibase 技術,更多人更在意的是建置的資料數量。

(二)在計劃執行階段,我們有幸可以與許多台灣藝術場域的人士進行交流,並且注意不同場域對於資料庫的定義本身就有極大不同。例如,以 Wikidata Taiwan 社群的角度來看,由於絕大部份人都是資訊科技背景出身,因此對於資料庫的想像自然較為傾向鏈結開放資料庫的未來情境。但以台灣藝術社群的角度來看,資料庫其實更多意味著建置自身資訊的線上平台,並不一定代表其認為需要 Wikidata 平台的架構。在此情況下,如何說服藝術場域在建置資料庫的過程,更加傾向於有利於後續幫助維基百科、Wikidata 成長的形式,成為一個可以思考的課題。

(三)到藝術界對於開放的矛盾態度。一方面,確實許多藝術界人士願意相信「資料開放」這件事情的價值,因此願意與多家了解維基媒體運動;但另一方面,許多人對於資料可能放在 Wikidata 遭到其他人改動有所擔憂,也對於 Wikidata 既有的資料結構表達不適用的情況。這也是為何我們認為需要進一步發展並掌握 Wikibase 技術,以處理更加多元的檔案資料框架、同時滿足內容穩定與開放取用的需求,這這些都不是仰賴 Wikidata 平台所能做到的。

(四)我們也注意到,「開放文化」本身並非原先所理解的,是完全可以適用於不同領域的。不同於西方世界,美術館、博物館機制對於既有檔案、資料有著相當深遠且長期的累積,台灣的藝文機關在數位檔案、資料的建置相對來說還是落後的。同時,在台灣藝文產業相當仰賴政府補助的情況下,任何檔案、資料的建構計劃本身,背後意味著權力與資源的爭奪。因此,要求一個機構單位直接開放其在近幾年的。

因此,儘管這對於許多維基媒體運動的計劃和活動來說是不必要的,但是,以維基媒體社群的角度來看,如何進一步地掌握其他專業群體的思考模式,並逐步減少合作過程的思想歧異,可能是一個促成更為長期的合作夥伴關係的基礎條件。但是,這也是一個相當耗費時間與心力的傾聽過程,特別是在各自專業背景不同的情況下,並不存在著維基媒體運動的做法就是正確、或者合作夥伴的做法就是正確的二分法。在這種情況下,更合適的態度可能是正面肯定對方在特定場域的中發展樣態,並試著從中找出有利於維基媒體運動發展的方向。

但是,我們也注意到,許多維基媒體計劃當前的運作機制、社群樣態,其實並不符合許多單位的想像,特別是對於資料內容可能被其他不明人士修改的情況。而這也是我們對於 Wikibase 的存在感到相當驚豔的原因。因為藉由協助合作單位建置 Wikibase 資料庫,一方面能夠滿足該單位對於資料框架、資料穩定度等想法與需求,並提供更多客製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Wikibase 的結構有利於將資料導入 Wikidata,同時也便於使用既有的 Wikidata 資料視覺化工具說明發展可能性。

3. Would you say that your project had any innovations? Are there things that you did very differently than you have seen them done by others?

與其他計劃可能不同的是,我們在執行這項維基媒體聯盟補助計劃之前,新樂園藝術空間就已經邀請 Wikidata Taiwan 共同執行長達兩年的藝文環境調查研究。這項調查研究接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補助。這項研究計劃最早啟動的原因在於,新樂園藝術空間開始希望逐步準備整理、建置自身的藝術資料,而在中間人士介紹下認識 Wikidata Taiwan 社群成員。在一開始,新樂園藝術空間也希望能夠建立維基百科的條目,但是在關注度指引的限制下,這樣的期待自然無法達成。因此,當時其主要的目標便轉向到 Wikidata 上面。

在 Wikidata Taiwan 社群的幫助下,新樂園藝術空間逐步完成其藝術家、展覽在 Wikidata 上的資料建置,甚至也連帶處理其他替代空間裡的藝術家、展覽資料。同時,新樂園藝術空間也透過研究計劃的方式,一方面藉由訪談方法訪問其他替代空間、藝術資料庫負責人,理解不同單位對於藝術資料的理解與想像;另一方面藉由舉辦講座的方式,邀集 Wikidata Taiwan 社群與其他藝文人士展開對話交流,對於藝術資料庫的想像與需求進行不同專業的釐清。在這過程中,我們逐漸發現到,單單只有 Wikidata 平台並不足以處理樣態更為多元、屬性更為內部的檔案資料,因此 Wikidata Taiwan 社群提出使用 Wikibase 技術建置資料庫的可能性。

可以這麼說,新樂園藝術空間很早之前就已經與 Wikidata Taiwan 社群展開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合作,而這也影響到我們這次聯盟補助計畫的樣貌。由於我們已經優先處理可以在 Wikidata 上建置的替代空間資料,而更大的問題在於那些無法放上 Wikidata 的資料應當如何處理。在計劃提案過程中,新樂園藝術空間與 Wikidata Taiwan 均注意到掌握 Wikibase 技術的重要性。對於前者,這代表有機會可以將自身的檔案資料進行盤點整理,並以適當的方式進行公開;對於後者,這代表有機會進一步掌握具有更多自由度的 Wikibase 資料庫技術,並進一步理解 Wikidata/Wikibase 的技術細節。因此,我們可以見到這項聯盟補助計劃強調掌握更多 Wikibase 技術細節,並同時與台灣藝術界對於藝術主題資料庫本身的需求相比較。 在長期合作的情況下,理論上,我們對於這整個計劃具有相對較高的掌握度,理解這項計畫目前執行的目的與願景。同時,我們也能夠兼顧新樂園藝術空間與 Wikidata Taiwan 社群各自需要的東西,並藉由各種交流場合進行溝通。同時,由於有了長達兩年的跨界討論交流經驗,我們也才逐漸掌握到為何當初討論的時候,許多的主題內容往往是各說各話、或者似乎是描述不同的案例。而歸結其原因,便在於不同場域的發展脈絡本身就有差異,甚至連「知識開放」本身就有著不同定義與操作方式。

若以後設眼光來看,儘管國外許多藝術與文化機構有著開放資料的經驗,但這次與新樂園藝術空間的合作案還是有著不同的差異。新樂園藝術空間的成員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維基人,更多是純粹的資料提供夥伴,但同時其檔案資料還處於正在盤點整理的情況。因此,維基媒體社群的成員如何理解其想法,並將自身的想法介紹給對方,乃至於進一步參與資料建置的工作,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在某種程度上,以維基媒體社群來說,這其實是一個長達兩年的陪伴藝術資料庫成立的過程。

這樣的長時間陪伴、學習過程並不是每個維基媒體計劃都需要做的事情。相反地,這相當端看合作夥伴自身的情況,及參與成員彼此之間的個性,而且有可能在付出漫長時間後,因為諸多原因而未在最後達到好的結果。但另一方面,在那些已經有著相對完整機制的畫廊、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GLAM)體系之外,還是許多知識場域存在著既有資料檔案建置不完整的情況,如何讓這些知識內容排入開放知識的推動進程,而不會因為相關單位既有技術、資源不足而被遺落在網路世界之外,由維基媒體社群主動陪伴著對方建置資料的計劃發展、共同學習成長,可能是一種發展方向。

4. Please describe how different communities participated and/or were informed about your work.

如同我們在前面所提到的,這次計劃一開始就依照不同項目的執行目的、目標受眾的不同,大致可以區分成兩大類:(一)Wikidata Taiwan 社群;(二)台灣藝術場域。

(一)Wikidata Taiwan 社群

早在這項計劃執行的前兩年,新樂園藝術空間就已經長期與 Wikidata Taiwan 社群進行相當長的合作。其最早原因在於,新樂園藝術空間希望開始逐步建置自身的藝術資料,而在中間人士介紹下認識 Wikidata Taiwan 社群成員。在一開始,新樂園藝術空間與 Wikidata Taiwan 社群就已經逐步完成 Wikidata 資料的建置工作,並且也透過研究計劃調查其他替代空間、藝術資料庫的組成要素與特性。在這過程中,我們逐漸發現單單是 Wikidata 平台並不足以處理更多更為內部的檔案資料,因此 Wikidata Taiwan 社群成員提出應用 Wikibase 的可能性。

而在這之前,Wikidata Taiwan 其實已經在台灣推廣相當久的 Wikidata 技術,並且在各類型的資料合作計劃(政治、地名、水文、藝術、轉型正義等)中有著豐富的建置經驗。但與此相對的,Wikidata Taiwan 社群當時對於 Wikibase 僅有基本的認知,並未真正有機會實際建置的案例。因此,本計劃主要是協助 Wikidata Taiwan 社群在繼掌握 Wikidata 技術之後,能夠更進一步掌握 Wikibase 資料庫建置的技術,以便該社群往後能夠因應不同計劃合作夥伴的需求,提供更加多元且深度的技術諮詢與服務。

因此,Wikidata Taiwan 社群在計劃中最主要的參與,便是學習有關 Wikibase 的建置技術,並協助邀集國際維基媒體運動、及資訊背景人士提供資訊技術的知識。其中,最主要的工作便是邀集具有專業技術的成員們共同參與建置工作,實際掌握整個 Wikibase 資料庫網站的建置流程。實際上,這部分恰恰是絕大部分藝文產業人士相對欠缺知識的地方,因此 Wikidata Taiwan 也可以說是成為本計劃的技術顧問,協助理解鏈結開放資料庫可能達成的成果、不可能達成的成果、及其在資訊科技的未來發展性。

(二)台灣藝術場域

新樂園藝術空間是台灣代表性的替代空間。替代空間是指在 1990 年代,台灣興起一批不屬於美術館、也不屬於畫廊的藝術單位,這些單位往往是由藝術家自行營運而成,並在早期提供許多藝術家進行各種藝術實驗的機會。然而,這樣的藝術空間往往缺乏經費資源,必須自食其力。也因此,相較於美術館、畫廊有著較多的資源投入自身檔案資料的建構,這些由民間發起的藝術單位資料整理成為困難之事。

同時,我們注意到對於台灣藝術場域來說,即便到了資料科技發達的今日,對於藝術檔案和資料的認識仍然偏向於傳統認知。在很多情況下,台灣藝術界仍然把藝術檔案與藝術資料混合在一起討論,乃至於把一般網站頁面也視為是資料庫的一種。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藝術單位把更多的希望投向建置維基百科的條目,而 Wikidata 則成為無法建立條目的代替品。換句話說,許多藝術單位是把維基媒體計劃視為一個展示資料的平台,但對於其背後的開放價值、乃至於鏈結開放資料的未來發展性,並沒有深入認識。

對於計劃來說,藝術場域的人們既是我們計劃服務的對象,也是我們諮詢未來可能發展的對象。我們藉由不同類型的調查方式(過往文獻回顧、藝術單位訪談、線上問卷),試著掌握目前台灣藝術場域的人們對於藝術主題資料庫的想法,這些包括資料庫應當收錄的內容、功能、及應用方向。我們注意到,當前台灣藝術場域雖然有著各式各樣不同單位所建置的藝術資料庫,但目前還沒有一個較大型的藝術主題鏈結開放資料庫。因此,鏈結開放資料庫所能提供的數位人文、資料視覺化功能服務,對於許多研究者來說被視為是一個新穎、尚未開發的研究和呈現方法。

本計劃從前兩年開始,就一直希望能夠發展一個針對台灣藝術主題的鏈結開放資料庫。而藉由對於鏈結開放資料庫研究的過程,我們發現到:(一)Wikidata 和 Wikibase 是當前最為簡便的鏈結開放資料庫技術,並且已經有許多不同主題的資料庫提供參考;(二)在藉由諸多方式與藝術場域人士進行交流與互動之後,我們得以設計出一個藝術主題的鏈結開放資料庫雛形,並且結合既有的案例(這些包括 Wikidata/Wikibase 資料視覺化的案例、其他鏈結資料庫的案例),呈現未來可能的藝術主題鏈結開放資料庫及其應用的樣貌。

5. Documentation of your impact. Please use the two spaces below to share files and links that help tell your story and impact. This can be documentation that shows your results through testimonies, videos, sound files, images (photos and infographics, etc.) social media posts, dashboards, etc.

  • Upload Documents and Files
  • Here is an additional field to type in URLs.
1-1. Wikidata 基礎編輯教學:概念介紹與編輯實務(上半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SGBzV9701o

1-2. Wikidata 基礎編輯教學:概念介紹與編輯實務(下半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kZDFIdH2-U

2. Wikidata 編輯實務教學:展覽與事件-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1q6aMPqZz4

3. Wikidata 編輯實務教學:書籍與文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JZfqNB7kMI

4. Wikidata 編輯實務教學:文章與檔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h6xXXdq5Uw

5. Wikibase:運用開源且免費的工具建構專業文化知識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3ampGj78JM

6-1. 藝術資料庫設計研究問卷調查討論會(上半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phbssto8rY

6-2. 藝術資料庫設計研究問卷調查討論會(下半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GRVl6IkB2

6. 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regarding the work carried out with the support of this Fund? You can choose “not applicable” if your work does not relate to these goals.

Our efforts during the Fund period have helped to...
A. Bring in participants from underrepresented groups Neither agree nor disagree
B. Create a more inclusive and connected culture in our community Neither agree nor disagree
C. Develop content about underrepresented topics/groups Neither agree nor disagree
D. Develop content from underrepresented perspectives Neither agree nor disagree
E. Encourage the retention of editors Not applicable to your fund
F. Encourage the retention of organizers Disagree
G. Increased participants' feelings of belonging and connection to the movement. Disagree

7. Is there anything else you would like to share about how your efforts helped to bring in participants and/or build out content, particularly for underrepresented groups?

隨著計劃的執行,我們逐漸注意到這項聯盟補助與一開始申請時的理解不太一樣。在一開始,我們將聯盟補助理解成維基媒體運動社群對於其他非社群人士的邀請,也就是藉由邀集非社群人士的合作計畫,及找尋維基媒體社群有意願之成員提供協助,直接打破部分專業領域遲遲沒有代表人物的情況打破。更進一步,我們可以突破既有運動都是由運動內部人士領導的框架,藉由引入不同場域人士的思維、需求和利益,展開更為深入、多元、多面向的知識開放合作。簡而言之,這應當會是一個在維基媒體運動之中引入「異質文化」,並在過程中擴大維基媒體運動對於世界的影響力。

但在計劃執行到中後期,我們感受到維基媒體社群似乎更加重視的是自身運動的利益,特別是關注自身平台自身的數量增長,而非計劃合作夥伴之間的未來發展與後續合作。 Wikibase 技術掌握本身,可能被視為與建構 Wikidata 的目標相違背;對於藝術資料庫本身希望達到的需求(例如希望建構不同於 Wikidata 資料框架、不會被其他人更動的平台),在合作中可能被當成藝術場域的固執。

我們可以理解到,過往許多維基媒體計劃推動的方式,是藉由遊說既有的資料持有者,藉由維基媒體平台的機制,擴大這些資料的影響力。但是,這樣的合作模式適用於合作對象已建置出完整資料庫的情況下,並把維基媒體平台當成新的展示地方。反之,假若合作夥伴在尚未建置自身資料庫的情況,維基媒體運動的合作不可能只顧著自己的需求,要求對方藉由維基百科、Wikidata 等平台解決其需求。

這樣協助資料庫建置計劃似乎過於偏袒特定團體,然而,這恰恰是當前代表性不足之群體經常面臨的情況。我們不可能期待所有的知識、資料本身背後都能有有強大單位(如博物館、美術館)支援。以這次計劃為例,主要處理的雖然是當代藝術場域發生的資料,但這些替代空間的藝術資料在台灣藝術場域又處於邊緣位置,與既有的美術館、畫廊體系截然不同。換言之,現有的美術館、畫廊處理自身檔案就分身乏術,未必有心力處理這些邊緣的藝術知識。因此,這些民間特定群體的知識和資料,除非在特殊情況下才被美術館典藏,否則必然產生需要自行組織、架構資料庫的情況。

但另外一方面,這些在體系之外的藝術與文化單位,卻又是最為缺乏資源的單位。在許多情況下,儘管他們可能由於組織成員的長期毅力,得以維持相當長歷史的活動時間,但並不一定有足夠的經費、人力去處理資料建置的部分。這部分也相當程度上影響到這些單位對於建置資料庫的意願,及其對於資料庫內容是否願意向公眾開放的意願。在這過程中,假若外來機構事先提供的技術與資源協助,往往可以成為促進其達成某部分內容開放的因素。

我們曾經認為,本次聯盟補助計劃的一種可能作法,是藉由幫助那些希望建置自身資料的潛在合作夥伴,在長期協助對方建置資料的知識與技術同時,能取得說服對方開放部分資料的話語權和機會。因此,提供合作夥伴更多自由操作空間、又便於資料轉移至 Wikidata 平台的 Wikibase 技術,就成為一項具有潛力的中介平台。但目前維基媒體社群對於 Wikibase 這類技術的定位與推廣,似乎不如我們原先設想地屬於維基媒體運動的一部份。

Part 2: Your main learning[edit]

8. In your application, you outlined your learning priorities. What did you learn about these areas during this period?

如同前面所述,這項計畫主要的學習內容分成兩大類:(一)對於 Wikidata 及其基礎技術 Wikibase 有著更深入的掌握;(二)關於藝術資料庫的建至需求與 Wikidata/Wikibase 的技術協助之間有更深入理解。

(一)關於 Wikidata 與 Wikibase 技術的部分

在執行計劃前,Wikidata Taiwan 團隊的夥伴其實已經對於 Wikidata 平台有著深刻的掌控,但是對於 Wikibase 的架構本身,更多停留在認識層面、而沒有實際操作的經驗。藉由這次聯盟補助的資源協助,Wikidata Taiwan 團隊得以進一步掌握從零開始建置 Wikibase 的技術。在這部分,在德國維基媒體協會的努力下,建置 Wikibase 資料庫所需要花費的心力,遠比原先想像的設定過程還要簡單許多。依照Wikidata Taiwan 社群成員的分享,在許多情況下,安裝 Wikibase 系統就如同安裝一般的軟體般,其安裝流程已經相當的簡便,也不需要過多的額外操作或設定。同時,我們得知到德國維基媒體協會正在發展更為便利的 Wikibase Cloud 的託管技術。

換言之,當人們建置 Wikibase 資料庫時,最困難的問題並非在設定平台,而在於如何設計 Wikibase 中的資料結構(如需要的屬性、參數)、如何有效地盤點並上載資料內容、以及如何在介面上更加巧妙地呈現資料內容的特質。關於這部分,絕大部分都是受到該資料庫所收錄之資料特性的影響。不同於 Wikidata 社群幾乎已經將絕大多數關鍵的資料框架與結構設計完成,使得 Wikidata 資料庫能夠同時收錄各種不同類型的資料內容,重新建置 Wikibase 資料庫相當等於從頭開始建立 Wikidata 資料庫。但換句話說,建置團隊也就不再被 Wikidata 的資料庫結構限制住,反而能夠自由地設計專屬於該資料庫的資料結構。

(二)關於藝術資料庫的建置需求與 Wikidata/Wikibase 的可能技術協助

根據我們對於台灣現有藝術資料庫及其資料類型的研究,適合新樂園藝術空間推動的是便於研究人員進行數位人文研究的藝術資料庫,特別是收入人物、事件、地點、文獻為主要資料內容的資料結構。其主要原因在於,目前台灣的藝術資料庫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是由美術館體系建置的典藏資料庫,主要是收錄自身館舍典藏的資料;另一類則是由藝術單位以不同主題建置的名錄型資料庫,主要是收錄該主題相關的人物資料。由於新樂園藝術空間本身持有的檔案資料以不便於公開的內部檔案為主,而基於其在當前台灣替代空間的特殊地位,適合發展便於研究人員進行數位人文研究的藝術資料庫,並以特定方式提供內部檔案查閱。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不同於當前蓬勃發展的數位人文趨勢,台灣藝術場域對於數位人文、資料視覺化的應用仍然還在相對粗淺的階段。其主要原因在於,台灣許多研究是基於一年一期的研究計畫補助。這就意味著建立大量數位資料、並藉由這些資料建立數位人文、資料視覺化的計劃,要麼難以在計劃期程內執行完畢,要麼往往只應用在特定專案。這也導致台灣藝術場域的生產機制還主要是奠基在傳統的生產模式上。但反過來說,建立一個提供不同研究人員使用資料庫資料的開放鏈結資料,並且藉由數位人文研究案例、資料視覺化呈現等方式展現,在當前的台灣藝術場域仍然是少有人走的路。

9. Did anything unexpected or surprising happen when implementing your activities?

在計劃執行中期,成員之間發生超乎原先預期之外、且至今無法回復的衝突。在計劃一開始即應明確確立指揮架構與個別職責,並避免在不同場合以不友好的語氣發言,可能是有效改善、避免此狀況的方法。

10. How do you hope to use this learning? For instance, do you have any new priorities, ideas for activities, or goals for the future?

由於問題九提及的計劃人員衝突、及其他原因,已經停止以這項計畫團隊為組成的後續活動。

11. If you were sitting with a friend to tell them one thing about your work during this fund, what would it be (think of inspiring or fascinating moments, tough challenges, interesting anecdotes, or anything that feels important to you)?

在計劃執行的過程,我們有機會參與 ESEAP 的活動,與來自亞洲各地的維基媒體社群成員進行交流。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先前對於計劃的反思就曾想過,目前我們對於維基媒體計劃執行的方式,還是學習來自西方世界的專案範例,例如將美術館、博物館既有的龐大資料庫轉換成鏈結開放資料庫的形式;又或者處理的資料內容,往往是根基於傳統西方世界的對象物;又或者有關於知識開放的生產機制和建構方式,還是源自於西方社會長期以來的傳統模式。

然而,當我們從 ESEAP 上得知,亞洲也有其他地方也開始認真思考 Wikidata、Wikibase 的推廣方式,並在學習西方重要案例的同時,也試著針對自身知識場域的特殊性發展新的應用。前面提到,Wikibase 本身的高度自由性,可以被視為在維基媒體運動與既有知識場域之間進行轉換的橋樑。當亞洲各地越來越多單位、人們投入 Wikibase 資料庫的建置,並且總結不同地區自身資料建構方式,或許將能夠對於維基媒體運動提出來自亞洲的反思,並且促成維基媒體運動更為多元化。

12. Please share resources that would be useful to share with other Wikimedia organizations so that they can learn from, adapt or build upon your work. For instance, guides, training material, presentations, work processes, or any other material the team has created to document and transfer knowledge about your work and can be useful for others. Please share any specific resources that you are creating, adapting/contextualizing in ways that are unique to your context (i.e. training material).

  • Upload Documents and Files
  • Here is an additional field to type in URLs.
1. 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 Wikidata 白皮書中譯本:https://hackmd.io/@wikidata-tw/rycXnai5o

2. 藝術主題的鏈結開放資料庫雛型設計: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12_DzmUnDKrPUBl5E5CD6Xs_4gkXHC_T?usp=sharing

3. 彙整這次計劃內容的文獻: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Lgr1Dl7aj_ylMYNaErOO75EHBUMbMHxf/view?usp=sharing

Part 3: Metrics[edit]

13a. Open and additional metrics data

Open Metrics
Open Metrics Description Target Results Comments Methodology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Additional Metrics
Additional Metrics Description Target Results Comments Methodology
Number of editors that continue to participate/retained after activities N/A N/A N/A N/A N/A
Number of organizers that continue to participate/retained after activities N/A N/A N/A N/A N/A
Number of strategic partnerships that contribute to longer term growth, diversity and sustainability N/A N/A N/A N/A N/A
Feedback from participants on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attracting and retaining contributors N/A N/A N/A N/A N/A
Diversity of participants brought in by grantees N/A N/A N/A N/A N/A
Number of people reached through social media publications N/A N/A N/A N/A N/A
Number of activities developed N/A N/A N/A N/A N/A
Number of volunteer hours N/A N/A N/A N/A N/A

13b. Additional core metrics data.

Core Metrics Summary
Core metrics Description Target Results Comments Methodology
Number of participants * 共學工作坊:新參與者累計至少 20 人;既有參與者:累計至少 10 人。
  •  成果發表:新參與者累計至少 20 人。
20 22 在共學工作坊的部分,我們發現有幾位參與者持續參加4場編輯工作坊,但是講座工作坊相對較少人參與。在問卷調查的討論會中,則有較多藝術圈人士參與。 現場計算
Number of editors 不適用。 0
Number of organizers * 整體活動:1名行政人員
  •  研究工作:2名研究員
  •  共學工作坊:2名討論領導者、1名紀錄者
  •  出版工作:1名編輯、1名設計、1名翻譯
9 7 4 名主要計劃執行者(1 名行政人員、2 名研究員、1名 Wikidata Taiwan 社群代表)、1 名新樂園藝術空間行政人員、1 名訪問紀錄者、1 名翻譯人員 計劃執行成員
Number of new content contributions per Wikimedia project
Wikimedia Project Description Target Results Comments Methodology
N/A 不適用 0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14. Were there any metrics in your proposal that you could not collect or that you had to change?

No

15. If you have any difficulties collecting data to measure your results, please describe and add any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address them in the future.

在計劃執行過程,我們主要是藉由當時台灣幾個主要的藝術資料庫內容,逐一台灣藝術家資料整理至 Wikidata 上,總共新建或重整至少 4,738 筆數據項。由於這批資料整理原定是盤點所有台灣藝術家的資料(包括已經建立的,或者尚未建立的),因此當時我們以為只要藉由 SPARQL 查詢技術(查詢國籍為中華民國,職業為藝術家的數據項),就能夠一次調查本項計劃中的編輯資料情況。但是後來發現,由於 Wikidata 開放給其他人編輯,因此一些人可能因為某些原因修改上述的屬性,因此我們無法藉由 SPARQL 查詢真實的編輯情況。

在往後若有類似的情況,應該直接採用類似 Programs & Events Dashboard 的統計平台,直接追蹤計劃裡面進行的編輯情況。然而,除非是經常參與維基媒體計劃活動的用戶,否則絕大部份用戶可能在第一時間忘記有這項服務,更不用說從未參與過維基媒體社群的合作夥伴。因此,在這部分可能需要在計劃規劃的時候,就直接地提醒或建議計劃組織者使用該貢獻整理平台,並且協助翻譯相對應的介紹和教學頁面。

16. Use this space to link or upload any additional documents that would be useful to understand your data collection (e.g., dashboards, surveys you have carried out, communications material, training material, etc).

  • Upload Documents and Files
  • Here is an additional field to type in URLs.
1. 關於台灣藝術家的 SPARQL 查詢結果:https://w.wiki/9ZMU(如同問題15所提到,當初計劃設想時出現錯失,誤以為用 SPARQL就能處理。但其中絕大部份資料確實都經過逐一檢視盤點)

2. 關於台灣藝術家的 SPARQL 查詢結果(呈現畢業學校地理位置):https://w.wiki/5bBJ

Part 4: Organizational capacities & partnerships[edit]

17.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dimension
A. Financial capacity and management This capacity is low, and we should prioritise developing it
B. Conflict management or transformation This capacity is low, and we should prioritise developing it
C. Leadership (i.e growing in potential leaders, leadership that fit organizational needs and values) This capacity is low, and we should prioritise developing it
D. Partnership building This capacity is low, and we should prioritise developing it
E. Strategic planning This capacity has grown but it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F. Program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This capacity is low, and we should prioritise developing it
G. Scoping and testing new approaches, innovation This capacity has grown but it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H. Recruiting new contributors (volunteer) This capacity has grown but it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I. Support and growth path for different types of contributors (volunteers) This capacity has grown but it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J. Governance This capacity has grown but it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K. Communications, marketing, and social media This capacity has grown but it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L. Staffing - hiring, monitoring, supporting in the areas needed for program implement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This capacity has grown but it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M. On-wiki technical skills This capacity has grown but it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N. Accessing and using data This capacity has grown but it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O. Evaluating and learning from our work This capacity has grown but it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P. Communicating and sharing what we learn with our peer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This capacity has grown but it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N/A
N/A

17a. Which of the following factors most helped you to build capacities? Please pick a MAXIMUM of the three most relevant factors.

Peer to peer learning with other community members in community/ies of practice* (structured and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sharing spaces), Peer to peer learning with other community members (but that is not continuous or structured), Using capacity building/training resources onlinee from sources OUTSIDE the Wikimedia Movement

17b. Which of the following factors hindered your ability to build capacities? Please pick a MAXIMUM of the three most relevant factors.

Lack of awareness of capacity building needs

18. Is there anything else you would like to share about how your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has grown, and areas where you require support?

在這次計劃中,我們存在著許多需要改進的部分,也很抱歉對於相關人士造成困擾。這些包括:(一)在計劃的規劃階段,我們對於預算的經費的估算並不夠精準,一定程度上高估了所需要的預算,並常在計劃執行中因為不同因素更改作法(儘管都是朝向減少經費開銷的方向);(二)在計劃執行的部分,我們的一部分工作執行沒有準確地跟隨計劃預定的行程,因而拖延整體計劃結案的進度。

19. Partnerships over the funding period.

Over the fund period...
A. We built strategic partnerships with other institutions or groups that will help us grow in the medium term (3 year time frame) Disagree
B. The partnerships we built with other institutions or groups helped to bring in more contributors from underrepresented groups Neither agree nor disagree
C. The partnerships we built with other institutions or groups helped to build out more content on underrepresented topics/groups Neither agree nor disagree

19a. Which of the following factors most helped you to build partnerships? Please pick a MAXIMUM of the three most relevant factors.

Partners proactive interest

19b. Which of the following factors hindered your ability to build partnerships? Please pick a MAXIMUM of the three most relevant factors.

Lack of interest from partners, Difficulties specific to our context that hindered partnerships

20. Please share your learning about strategies to build partnerships with other institutions and groups and any other learning about working with partners?

如同前面所述,我們注意到維基媒體運動社群與合作夥伴之間,其實在不同面相上都存在著差異,甚至連最基本的「知識開放」都可能有不同見解,而這些歧見往往會在後面成為無法深化合作的因素。以藝文單位為例,許多人對於鏈結開放資料的資料特性、應用方式、發展未來其實不太了解,這導致 Wikidata 往往被視為是一個無法建立維基百科條目的代替品,但無法成為一個具有發展意義的服務項目。

當潛在的服務對象可能還停留在較為傳統的運作方式時,維基媒體社群可以引介、推動在海外已經成熟發展的知識開放案例,並以此促成後續的資料開放工作。其中,我們原本計劃藉由主動發展有關 Wikidata/Wikibase 技術的認識與掌握,並且知悉現行幾個鏈結開放資料庫的使用案例,將有助於提供潛在合作對象更多的選項。同時,藉由提出現成的鏈結開放資料庫案例,也將有助於潛在合作對象認識其未來的可能樣貌。

另一方面,這意味著維基媒體社群必須深入理解合作對象的思考習慣、知識體系與產業樣態,如此才能以對方能夠理解、接受的話語,提出吸引合作夥伴的方案。因此,在這種必須主動開闢 Wikidata/Wikibase 應用案例的情況下,維基媒體社群不應當只是把自己定位成為一個技術提供商,而應當成為介入該場域的行動者。

Part 5: Sense of belonging and collaboration[edit]

21. What would it mean for your organization to feel a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 Wikimedia or free knowledge movement?

如同我們前面所提到的,我們一開始對於聯盟補助的想像在於,這是一個能夠讓非維基媒體社群的人們以更多樣態幫助維基媒體運動的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維基媒體運動的專案不應當只侷限於如何藉由一次計劃得到特定的知識、檔案或資料,並將其上載至維基百科、維基媒體共享資源或 Wikidata 上。相反地,在很多情況下,維基媒體社群應當與合作夥伴展開長期的合作(這並非代表一直接受聯盟補助),並逐步改善某些場域對於知識內容相對封閉保守的情況。

換言之,在一個相對較大的自由知識/開放知識運動的口號下,維基媒體社群應當在某些時候放下只能依照維基媒體計劃的既有內容規則辦事的前提,而是先介入其他場域的生產機制,乃至於改變該場域傳統的生產機制,並事先安排得以將資料導入維基媒體計劃的技術手段。而當該場域逐漸接受開放知識/自由知識的前提,也發現某些內容其實可以放上維基媒體計劃時,自然知識、資料的開放水到渠成。

為了這項目的,維基媒體運動應當有著更加開放的可能性,並把所有「開放知識」的夥伴當成潛在合作夥伴。即便不同場域間對於「開放知識」一開始截然不同,藉由長期的意見交流、案例分享,仍然是有機會得到部分知識內容導入的機會。在這部分,要求所有單位在許多方面都是以維基媒體運動、規範為優先,反而是提前阻擋合作機會的想法。相反地,維基媒體社群與資料提供者之間應當是對等的夥伴,並且是彼此學習的對象。

22. How has your (for individual grantees) or your group/organiz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grantees)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 Wikimedia or free knowledge movement changed over the fund period?

Somewhat decreased

23. If you would like to, please share why it has changed in this way.

問題七、問題九的回答。

24. How has your group/organization’s sense of personal investment in the Wikimedia or free knowledge movement changed over the fund period?

Somewhat decreased

25. If you would like to, please share why it has changed in this way.

問題七、問題九的回答。

26. Are there other movements besides the Wikimedia or free knowledge movement that play a central role in your motivation to contribute to Wikimedia projects? (for example, Black Lives Matter, Feminist movement, Climate Justice, or other activism spaces) If so, please describe it below.

在台灣藝術界,香港的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AAA)常常被視為是一個傑出的標的,特別是在於其藝術檔案資料的整理彙整上。在執行計劃的時候,正巧是亞洲藝術文獻庫開始計劃協助盤點、整理台灣替代空間的資料,新樂園藝術空間也因此就自身議題與其展開討論。而在某種程度上,由亞洲藝術文獻庫所發起的編輯維基百科活動(包括在維基百科亞洲月編輯松、藝術+女性主義編輯松),可以為我們補足藝術場域在維基百科建置藝術家條目的範例。不過,我們也注意到亞洲藝術文獻庫自身收藏大量的藝術雜誌、書籍,因此可以直接提供現場參與者相對應的來源參照。但以目前台灣的藝術單位來說,由於尚未出現類似的藝術文獻檔案館,因此直接在現場撰寫條目可能需要協助克服來源問題。

Supporting Peer Learning and Collaboration[edit]

We are interested in better supporting peer learning and collaboration in the movement.

27. Have you shared these results with Wikimedia affiliates or community members?

Partially

27a. Please describe how you have already shared them. Would you like to do more sharing, and if so how?


28. How often do you currently share what you have learned with other Wikimedia Foundation grantees, and learn from them?

We do not do this at all

29. How does your organization currently share mutual learning with other grantees?

N/A

Part 6: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compliance[edit]

30. Please state the total amount spent in your local currency.

790127

31. Local currency type

TND

32. Please report the funds received and spending in the currency of your fund.

  • Upload Documents, Templates, and Files.
  • Report funds received and spent, if template not used.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61XuRtklBUqI4Wxe0UzPSnnL9AznB-nc/edit?usp=sharing&ouid=100413556378411222149&rtpof=true&sd=true

33. If you have not already done so in your budget report, please provide information on changes in the budget in relation to your original proposal.

N/A

34. Do you have any unspent funds from the Fund?


34a. Please list the amount and currency you did not use and explain why.

(一)場地費剩餘 6,000 元(NTD):在計劃規劃的時候,我們原本有多估算一場額外活動的場地費,由於該活動改為線上,因此沒有動用該筆場地費。

(二)設計費剩餘 32,000 元(NTD):在計劃規劃的時候,由於我們不確定會有多少設計相關工作,因此是一次性估算整個活動可能花費的設計費。在最後結算的時候,我們依照實際出版品、廣告設計的數量,以平均價格統計。

(三)出版書籍與申請 ISBN 費用 20,000 元(NTD):在計劃規劃的時候,我們設想會在最後以出版一本書籍。但是當初沒有估算好印刷時間和成本,導致取消這項計劃。但是我們仍然是有製作整理這次計劃的出版物,提供人們可以更進一步理解 Wikidata 和 Wikibase。

(四)需要專業技術的訪談費用 22,500 元(NTD):在計劃規劃的時候,我們曾經設想藉由使用者調查的方式,實際觀察受訪者對於使用既有資料庫的使用習慣,因此編列這筆技術費用。但是在經過討論,我們發現在設計資料庫雛型的階段,通常是不會利用上述調查模式(該模式主要用於已經設計雛形,並進行用戶測試),因此將調查方法更改成為線上問卷調查的方式。

(五)匯款相關費用 6,8476 元(NTD):我們原本計劃是由台灣維基媒體協會協助我們處理匯款事宜,並且針對匯差與手續費預留經費。但後來才得知協會平時會自行墊付手續費,因此這筆款項並沒有全數花到。

(六)匯率差額造成的 59,781元(NTD):我們原本計劃書申請經費是新台幣 974,275 元,而基金會上下兩期總共匯入 1,034,056 元。這樣的金額差異應該是由於美金轉換成新台幣時的匯差造成的差異。

34b. What are you planning to do with the underspent funds?

C. I am planning to send them back to the WMF

34c. Please provide details of hope to spend these funds.

N/A

35. Are you in compliance with the terms outlined in the fund agreement?


As required in the fund agreement, please report any deviations from your fund proposal here. Note that, among other things, any changes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our WMF mission, must be for charitable purposes as defined in the grant agreement, and must otherwise comply with the grant agreement.

36. Are you in compliance with all applicable laws and regulations as outlined in the grant agreement?

Yes

37. Are you in compliance with provis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l Revenue Code (“Code”), and with relevant tax laws and regulations restricting the use of the Funds as outlined in the grant agreement? In summary, this is to confirm that the funds were used in alignment with the WMF mission and for charitable/nonprofit/educational purposes.

Yes

38. If you have additional recommendations or reflections that don’t fit into the above sections, please write them here.

我們注意到,維基媒體運動在這次聯盟補助之中,提供相當大量的文件翻譯協助,這確實有助於我們更加理解計劃的流程。同時,儘管出於意外,但是我們對於在這項計劃中,能夠有一位使用中文的維基媒體運動專員 Jacqueline,與我們定期討論計劃這件事情,感到相當的開心。由於有 Jacqueline 的幫助,我們能夠更加認識維基媒體運動的一些特性,及處理一些在計劃中思慮不周的地方。

同樣地,我們很高興因為 Jacqueline 的介紹,我們能夠與在新加坡、同樣希望建構自身檔案的單位進行交流。如果在人員勞力允許的範圍,我們認為這樣的國際專員定期參與討論的模式,其實是可以進一步確立。同時,藉由維基媒體社群成員遍及世界各地的獨特性,維基媒體運動社群可以主動串聯來自不同地區、但具有類似需求之非既有維基媒體社群的合作夥伴,協助他們展開跨國的經驗交流。